包含两的词语
两马 liǎng mǎ
指国马与公马。国马,民间所出之马,供往来之用;公马,官家所给之马,供公家运输和军队使用。两立 liǎng lì
(1) 双方并立;同时并存 例 势不两立 英 two parties exist at the same time两礼 liǎng lǐ
犹言双方免礼。两来 liǎng lái
双方。两明 liǎng míng
1.称日﹑月。 2.指汉明帝﹑晋明帝。两心一体 liǎng xīn yī tǐ
两心:彼此的心意。 指彼此的心意一致。两心 liǎng xīn
1.异心;二心。 2.彼此之心;双方的思想。两言可决 liǎng yán kě jué
对:对答,回答。没有话来回答。两学 liǎng xué
1.国学和太学的合称。 2.指国学及太学的学子。两意 liǎng yì
1.不专心;二心。 2.两种不同的含义。两得其所 liǎng dé qí suǒ
尽:全部用出;长:特长,擅长。把所擅长的东西全部发挥出来。两得其中 liǎng dé qí zhōng
中:适中。按不同的要求认为两种相反的表现都各有道理,也都是合适的。两得其便 liǎng dé qí biàn
对双方都有好处。两道头 liǎng dào tóu
旧时指低级警官。因其制服袖口有两道色杠,故称。两汉 liǎng hàn
(1) 指西汉和东汉(1066—221 B.C.) 英 Western Han and Eastern Han Dynasties两害相较取其轻 liǎng hài xiāng jiào qǔ qí qīng
词语解释⒈ 把两项祸事进行比较,选取其中较轻的一项。两国相争,不斩来使 liǎng guó xiāng zhēngbù zhǎn lái shǐ
词语解释两国相争,不斩来使[ liǎng guó xiāng zhēng,bù zhǎn lái shǐ ]⒈ 交战双方互相不杀对方派来负责联络或谈判的使者。引证解释⒈ 交战双方互相不杀对方派来负责联络或谈判的使者。引《三国演义》第四五回:“肃 曰:‘两国相争,不斩来使。’ 瑜 曰:‘斩使以示威。’”清 蒋士铨 《临川梦·遣跛》:“古云:‘两国相争,不斩来使。’老汉若怕你杀也不来了。”国语辞典两国相争,不斩来使[ liǎng guó xiāng zhēng bù zhǎn lái shǐ ]⒈ (谚语)比喻双方交恶,不应为难或迫害中间的联络人。也作「两国相争,不阻来使」、「两国相争,不罪来使」、「两国战争,不斩来使」。引《三国演义·第四五回》:「肃曰:『两国相争,不斩来使。』瑜曰:『斩使以示威。』」英语when two kingdoms are at war, they don't execute envoys (idiom)两害从轻 liǎng hài cóng qīng
词语解释⒈ 把两项祸事进行比较,选取其中较轻的一项。两火一刀 liǎng huǒ yī dāo
"剡"字的隐语。指剡县。浙江嵊县旧名剡县,其地有剡山﹑金庭山诸胜。两个肩膀扛张嘴 liǎng gè jiān bǎng káng zhāng zuǐ
比喻要生活而没有谋生的本领。两凤 liǎng fèng
喻指两个有隽才之士。两虎共斗 liǎng hǔ gòng dòu
斗:争斗。比喻两个强者互相搏斗两虎相斗,必有一伤 liǎng hǔ xiāng dòubì yǒu yī shāng
词语解释两虎相斗,必有一伤[ liǎng hǔ xiāng dòu,bì yǒu yī shāng ]⒈ 《战国策·秦策二》:“王不闻夫管与之说乎?有两虎诤人而斗,管庄子将刺之。引证解释⒈ 《战国策·秦策二》:“王不闻夫 管与 之説乎?有两虎諍人而鬭, 管庄子 将刺之。引管与 止之曰:‘虎者,戾虫;人者,甘饵。今两虎諍人而鬭,小者必死,大者必伤。子待伤虎而刺之,则是一举而兼两虎也。无刺一虎之劳,而有刺两虎之名。’”后遂以“两虎相鬭,必有一伤”比喻两个强者互相争斗,必然有一方要遭到较重的损害。 《英烈传》第二九回:“两虎相鬭,必有一伤,陛下但默观动静。”清 王韬 《英重防俄》:“俄 谋 印度,英国 独承其害也。两虎相鬭,必有一伤。而诸国且以鷸蚌之持,坐收渔人之利。”国语辞典两虎相斗,必有一伤[ liǎng hǔ xiāng dòu bì yǒu yī shāng ]⒈ (谚语)比喻两强互相争斗,必然会有一方伤败。也作「两虎相争,必有一伤。」引《三国演义·第六二回》:「今两虎相斗,必有一伤。须误了我大事。吾与你二人解劝,休得争论。」两湖平原 liǎng hú píng yuán
词语解释⒈ “江汉平原”和“洞庭湖平原”的合称,两者以长江荆江段为分界。长江中下游平原的一部分。两河 liǎng hé
战国·秦·汉时,黄河自今河南·武陟县以下东北流,经山东省西北隅北折至河北·沧县东北入海,略呈南北流向,与上游今晋·陕间的北南流向一段东西相对,当时合称“两河”。 唐·安·史之乱后,称河南·河北二道为两河。 宋称河北·河东地区为两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