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含巴的词语
巴掌 bā zhang
(1) 人手的手指基部与腕部之间稍凹的部分 英 palm (2) 张开手掌迅速厉害的一击 例 他挨了一巴掌 英 slap巴豆 bā dòu
植物名。产于巴蜀,其形如豆,故名。中医药上以果实入药,性热,味辛,功能破积﹑逐水﹑涌吐痰涎,主治寒结便秘﹑腹水肿胀等。有大毒,须慎用。巴干达人 bā gàn dá rén
也称“干达人”、“瓦干达人”。乌干达的主体民族。另有少数分布在坦桑尼亚等国。约281万人(1985年)。讲干达语。多信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部分保持传统的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主要从事热带锄耕农业和畜牧业,也有的从事渔牧业。巴比伦 bā bǐ lún
(1) 指公元前二千多年在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建立的古代巴比伦王国。它的首都叫巴比伦,在现在伊拉克巴格达之南,公元前二千年到一千年间是亚洲西部著名的商业和文化中心 英 Babylon巴旦 bā dàn
亦作"巴旦杏"。巴黎绿 bā lí lǜ
“醋酸亚砷酸铜”的俗称。见“醋酸亚砷酸铜”(1195页)。巴俞 bā yú
古乐舞名。巴俞,蜀古地名。巴峡 bā xiá
指巴县以东江面的石洞峡﹑铜锣峡﹑明月峡,即《华阳国志·巴志》所称的巴郡三峡。巴儿思 bā ér sī
1.亦作"巴儿思"。 2.蒙语,虎。巴鼻 bā bí
来由;根据。巴巴头 bā bā tóu
方言。妇女梳的圆形发髻。巴戟天 bā jǐ tiān
植物名。茜草科羊角藤属,多年生匍匐草本。巴戟 bā jǐ
亦作'巴戟天'。巴山 bā shān
(1) 大巴山 例 巴山夜雨涨秋池 英 Bashan mountain (2) 这里的“巴山”泛指巴蜀一带巴人 bā rén
古巴州人。 古曲名。巴山虎 bā shān hǔ
1.即爬山虎。植物名。葡萄科。高攀的落叶藤本。也称地锦﹑常春藤。参阅清吴其浚《植物名实图考.蔓草二.常春藤》。参看"地锦"。 2.旧军器之一。巴陵 bā líng
1.旧县名。晋太康元年置,治所在今湖南岳阳。1913年改名岳阳县。 2.郡名。南朝宋元嘉十六年置。治所在巴陵(今湖南岳阳)。隋开皇九年废。唐天宝元年复置。干元元年改称岳州。隋末罗县令萧铣起兵,即以此为根据地。 3.山名。在岳阳县治西南,滨洞庭湖。据《元和郡县图志》卷二七:"昔羿屠巴蛇于洞庭,其骨若陵,故曰巴陵。"巴力门 bā lì mén
1.音译词。[英parliament]原是封建社会末期的等级会议,资产阶级革命时改为国会。后来泛指资本主义国家的议会。 2.音译词。[法parlement]1791年以前法国的最高法院曾用名,资产阶级革命后撤销。巴西暖流 bā xī nuǎn liú
南大西洋西部南美洲沿岸的暖流。大西洋南赤道洋流的南支,沿巴西东岸南流,在南纬40°附近,与西风漂流汇合。巴酒 bā jiǔ
古代巴地酿造的名酒。巴金 bā jīn
(1904- )作家、翻译家。原名李尧棠,四川成都人。1927年留学法国。回国后曾主编《文学丛刊》等。抗战时期与茅盾等合编《呐喊》、《烽火》等杂志,宣传抗日救国。建国后曾任中国作协主席、国际笔会中国中心主席,主编《收获》、《上海文学》等刊物。著有长篇小说《家》、《春》、《秋》,中篇小说《憩园》、《寒夜》,散文集《随想录》等。译有俄国赫尔岑的回忆录《往事与随想》。有《巴金文集》。巴图鲁 bā tú lǔ
蒙语,意为勇士。清初,满族﹑蒙古族有战功者多赐此称。在巴图鲁称号之前,复冠他字为"勇号",冠以满文如搏奇﹑乌能伊之类者,谓之清字勇号。后来也用于汉族武官,冠以汉文英勇﹑刚勇之类者,谓之汉字勇号。巴山夜雨 bā shān yè yǔ
中国故事片。上海电影制片厂1980年摄制。叶楠编剧,吴永刚总导演,吴贻弓导演,李志舆、张瑜主演。“文革”期间,女青年刘文英奉命与李彦押解“反革命”诗人秋石搭乘川江轮船。刘文英受同舱五位善良乘客的影响,在李彦的支持下,毅然释放了秋石。巴氐 bā dī
氐人的一支。东汉末,自巴西(治今四川阆中县)﹑宕渠(治今四川渠县东北)郡北徙于汉中杨车板,号为杨车巴。魏武帝时,首领李虎率族众500余户附魏,受封将军,并将族众尽迁略阳北(今甘肃秦安县东南),遂号为巴氐。西晋元康(公元291-299年)年间,关西连年饥馑,族人又大量流入四川。首领李特乘机拥兵割据,于西晋太安二年(公元303年)建立成汉政权,为十六国之一。后渐与当地汉族融合。巴尔喀什湖 bā ěr kā shí hú
中亚淡水湖。面积 万平方千米。平均水深约 米。湖水西部淡而浅,东部微咸而深。因降水量小于蒸发量,湖面在下降,盐度在增高。盛产淡水鱼。原属中国, 年后被帝俄割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