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含梅的词语
梅花鹿 méi huā lù
鹿的一种。夏季毛栗红色,背部有白斑,状似梅花;冬季毛呈棕黄色,白斑不明显。雄鹿初生之角称鹿茸,可入药。梅録 méi lù
突厥语的译音。亦译作"梅録"﹑"梅落"。古代回纥官爵名。梅禄 méi lù
突厥语的译音。亦译作"梅録"﹑"梅落"。古代回纥官爵名。梅卤 méi lǔ
梅子与盐。均调味品。梅和柳 méi hé liǔ
词牌《生查子》的别名。因宋韩淲《生查子.梅和柳》词有"山意入春情,都是梅和柳"句而得名。参阅《词谱》卷二。梅柳 méi liǔ
梅与柳。梅花开放,柳枝吐芽,均是春天降临的信息,故常以并称。 特指一种梅枝柳叶形的面食。梅柳意 méi liǔ yì
1.指春意。柳眼梅腮 liǔ yǎn méi sāi
形容早春初抽的柳叶和盛开的梅花。柳颦梅笑 liǔ pín méi xiào
1.形容柳吐芽梅盛开的早春景色。梅领 méi lǐng
1.山名。即 大庾岭。五岭之一。在 江西、广东 交界处。古时岭上多植梅,故名。唐 杜甫《哭李常侍峄》诗之一:“短日行 梅领,寒山落 桂林。”宋 苏轼《次韵韶倅李通直》之一:“回首天涯一惆悵,却登 梅领 望枫宸。” 2.山名。亦名 飞鸿山,在 江西省 南昌市 湾里区。据传 梅福 曾学道于此,因以得名。其岭冈峦起伏,秀木翠竹,景色宜人。岭上有 梅仙坛。现建有宾馆,为避暑旅游胜地。 3.山名。亦作“梅领”。在 江西省 宁都县 东北。《史记·东越列传》:“是时楼船将军 杨僕 使使上书,愿便引兵击 东越。上曰士卒劳倦,不许,罢兵,令诸校屯 豫章 梅领 待命。”张守节 正义:“《括地志》云:‘梅领 在 虔化县 东北百二十八里。’虔州 汉 亦属 豫章郡。”玲梅 líng méi
外三瓣长脚圆头紧边,蚕蛾捧,刘海舌,舌上三红点排列规则。花葶高,花端正,叶斜立。梅岭 méi lǐng
1.山名。即 大庾岭。五岭之一。在 江西、广东 交界处。古时岭上多植梅,故名。唐 杜甫《哭李常侍峄》诗之一:“短日行 梅岭,寒山落 桂林。”宋 苏轼《次韵韶倅李通直》之一:“回首天涯一惆悵,却登 梅岭 望枫宸。” 2.山名。亦名 飞鸿山,在 江西省 南昌市 湾里区。据传 梅福 曾学道于此,因以得名。其岭冈峦起伏,秀木翠竹,景色宜人。岭上有 梅仙坛。现建有宾馆,为避暑旅游胜地。 3.山名。亦作“梅领”。在 江西省 宁都县 东北。《史记·东越列传》:“是时楼船将军 杨僕 使使上书,愿便引兵击 东越。上曰士卒劳倦,不许,罢兵,令诸校屯 豫章 梅领 待命。”张守节 正义:“《括地志》云:‘梅岭 在 虔化县 东北百二十八里。’虔州 汉 亦属 豫章郡。”梅花岭 méi huā lǐng
地名。在今江苏省·扬州市·广储门外。 即大庾岭。在江西省·大余县、广东省·南雄县交界处。梅岭关 méi lǐng guān
中国江西省大余县粤赣边境的关隘。岭梅 lǐng méi
指大庾岭上的梅花。大庾岭上梅花,古来有名。因岭南北气候差异,梅花南枝已落,北枝方开。梅霖 méi lín
梅雨。梅脸 méi liǎn
犹梅腮。梅梁 méi liáng
1.指会稽(今浙江绍兴)禹庙的大梁。 2.泛指宫殿的大梁。楞梅 léng méi
杨梅的别名。梅花雷 méi huā léi
埋设成梅花状的地雷群。梅内劳斯定理 méi nèi láo sī dìng lǐ
一条直线截△abc的三条边bc、ac、ab 或其延长线所得的交点分别为x、y、z,则bxxc·cyya·azzb=-1。由古希腊天文学家和数学家梅内劳斯发现而得名,其逆命题也成立。榔梅 láng méi
1.亦作"樃梅"。 2.木名。蓝梅果 lán méi guǒ
机遇号在火星上拍摄到的球星颗粒。不来梅 bù lái méi
德国第二大港和工业城市。人口5358万(1984年)。海轮可直达内港。铁路枢纽。工业以造船、汽车、电子等为主。市中心保留有中世纪建筑特色。剌梅 là méi
即蜡梅。多年生落叶灌木。叶椭圆形,对生。冬末至初春先叶开花,花芳香。花瓣黄似蜡,故称。香气甚浓者称"檀香蜡梅"或"馨口蜡梅",花瓣完全呈淡黄色者称"素心蜡梅",均为著名观赏品种。花可提取芳香油,亦可入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