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含貍的词语
毗貍 pí lí
1.亦作"毗狸"。亦作"毗离"。 2.契丹语译音。即黄鼠。形似大家鼠,体棕黄色,眼大,较突出。群栖于干燥的草原地区,遍布我国东北﹑内蒙古﹑华北和西北。其毛皮可利用。鱼貍 yú lí
即海豚。《诗·小雅·采薇》“象弭鱼服” 三国吴陆玑 疏:“鱼服,鱼兽之皮也。鱼兽似猪,东海有之,一名鱼貍,其皮背上斑文,腹下纯青,今以为弓鞬步叉者也。”参见“海豚 ”。豾貍 pī lí
黄鼠。神貍 shén lí
灵猫的别称。穷鼠啮貍 qióng shǔ niè lí
啮:咬;狸:狸猫。无路可逃的老鼠也会咬猫。比喻受人欺压,虽然敌不过,也会拼死抵抗。玉面貍 yù miàn mái
狸的一种。又称牛尾狸,果子狸。面白色,尾似牛,喜吃果实,捕鼠胜于猫。牛尾貍 niú wěi lí
狸之一种,肉味鲜美。穷鼠齧貍 qióng shǔ niè lí
穷鼠齧貍,汉语成语,拼音是 qióng shǔ niè lí,意思是指困兽犹斗。香貍 xiāng lí
见“香狸 ”。文貍 wén lí
亦作“文狸”。以貍至鼠 yǐ lí zhì shǔ
狸:猫。饵:用东西去引诱。用猫来诱捕老鼠。比喻方法不对,不可能成功。貍制 lí zhì
用狸皮裁制的衣服。 《左传·定公九年》:“ 齐侯 赏 犁弥 , 犁弥 辞曰:‘有先登者,臣从之,晳幘而衣貍製。’” 孔颖达 疏:“《説文》云:‘製,裁也。’衣貍製,谓著貍皮也。裁皮著之,明是裘矣。”一说,色采如狸皮的斗篷。 清俞正燮 《癸巳类稿·制解》:“盖未成衣,如今斗篷……貍製,是貍色斑然斗篷耳。”貍鼬 lí yòu
野猫﹑黄鼠之类。貍力 lí lì
神话传说中的兽名。貍别 lí bié
豹变貍裘 lí qiú
用狸皮裁制的衣服。貍猫 lí māo
1. 豹猫。 2. 指家猫。 宋洪迈 《夷坚支志景·阳台虎精》:“﹝妇人﹞著褐衫,繫青裙,曳革履,抱小貍猫,乍后乍前,相随逐不置。”《三侠五义》第一回:“ 刘妃 、 郭槐 、 尤氏 做就活局,趁着忙乱之际,将貍猫换出太子。”貍步 lí bù
古代大射时测量侯道的器具,长六尺。貍豆 lí dòu
1.亦称"狸沙"。 2.豆名。因有斑点如狸纹,故称。又名猎沙﹑黎豆﹑虎櫐﹑虎豆。貍头竹 lí tóu zhú
竹名。也称猫弹竹。元 李衎《竹谱详录·狸头竹》:“貍头竹,一名猫弹竹,处处有之。江 淮 之閒生者,高一二丈,径五六寸,衡 湘 之閒者,径二尺许。其节下极密,上渐稀,枝叶繁细,笋充庖饌絶佳。此笋出时,若近地坚硬,或碍砖石,则无閒远近,但遇可出处,即穿土而出,犹貍首钻隙,无不通透也,故寓此名。”貍膏 lí gāo
狸的脂膏。佛貍祠 bì lí cí
古祠名。遗址在今江苏六合县东南的瓜步山上。北魏太武帝(字佛狸)于宋元嘉二十七年击败王玄谟的军队以后,在山上建立行宫。即后来的"佛狸祠"。见《魏书.世祖记下》﹑宋陆游《入蜀记》卷二。貙貍 chū lí
貙虎和狐狸。泛指野兽。斑貍 bān lí
毛色斑斓的野猫。古小说载有晋张华为司空时,燕昭王墓前斑狸化为书生,拜访张华,与之论学问难,终被识破的故事。事见南朝梁吴《续齐谐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