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含闽的词语
闽僥 mǐn jiǎo
词语解释⒈ 指福建。该省位于海疆,故称。闽浙赣革命根据地 mǐn zhè gàn gé mìng gēn jù dì
词语解释⒈ 又称“闽浙赣苏区”。在福建、浙江、江西、安徽四省边界地区。1928年1月,方志敏等领导弋横起义,建立了赣东北革命根据地。同年10月,崇安等地党组织领导农民起义,建立了闽北革命根据地。1930年7月,闽北党组织划归中共赣东北特委领导,同时成立中国工农第十军。1931年11月,成立了由方志敏任主席的赣东北省苏维埃政府。1932年底,根据地扩大到闽浙赣皖四省。1934年11月,红十军同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合编为红十军团,继续担任抗日先遣队的任务。先遣队在转移途中遭国民党军优势兵力的围攻而失败。余部突围到浙南地区坚持游击战争。闽江 mǐn jiāng
词语解释⒈ 福建省最大河流。由源于仙霞岭的建溪和源于武夷山的富屯溪、沙溪在南平附近汇合而成。流至福州以东注入东海。长577千米。流量充沛,含沙量较小。中上游水能资源丰富。干流上已建成水口水电站。为福建主要内河航道。曾姓入闽 zēng xìng rù mǐn
“天下一曾无二曾”,曾姓出自夏禹的姒姓后裔。七闽 qī mǐn
指古代居住在今福建省和浙江省南部的闽人,分为七族。台闽字 tái mǐn zì
书写闽南语(台语)白话文的汉字。浙闽丘陵 zhè mǐn qiū líng
浙江东半部、福建全省和广东东部低山和丘陵的总称。山脉呈东北西南走向,平均海拔1000米左右,主要由花岗岩或火山岩组成。有武夷山、雁荡山等风景名山。河流横切山脉,形成峡谷急流。多河谷盆地和河口平原。海岸曲折,多天然良港和岩岛。闽语 mǐn yǔ
,即汉藏语系汉语族闽语支或被称为汉藏语系汉语闽方言 ,总体使用人口超过七千万人, 主要分布于福建,也分布于浙江南部、台湾、广东和海南及海外。闽蚋 mǐn ruì
1.泛指蚊虫。闽,通"蟁"。闽派 mǐn pài
1.篆刻流派之一。传为清莆田宋珏开创。学秦汉鉩印而受文彭﹑何震影响﹐风格清丽。宋珏擅八分书﹐曾以八分入印。后继者有吴晋等。也叫"莆田派"。闽关 mǐn guān
1.指福建与内地相通的关隘。闽峤 mǐn qiáo
1.福建境内的山地。闽越 mǐn yuè
古族名。古代越人的一支。秦汉时分布在今福建北部﹑浙江南部的部分地区。秦以其地为闽中郡。其首领无诸相传是越王勾践的后裔﹐汉初受封为闽越王。治东冶今福州 。后分为繇和东越两部。因以'闽越'指福建北部和浙江南部一带。 闽越﹑南越的并称。闽海 mǐn hǎi
1.指福建和浙江南部沿海地带。闽中 mǐn zhōng
古郡名。秦置。治所在冶县 今福州市 。辖境相当今福建省和浙江省宁海及其以南的灵江﹑瓯江﹑飞云江流域。秦末废。后以'闽中'指福建一带。闽粤 mǐn yuè
古族名。古代越人的一支。秦汉时分布在今福建北部﹑浙江南部的部分地区。秦以其地为闽中郡。其首领无诸相传是越王勾践的后裔﹐汉初受封为闽粤王。治东冶今福州 。后分为繇和东越两部。因以'闽粤'指福建北部和浙江南部一带。 闽粤﹑南越的并称。闽中十子 mǐn zhōng shí zǐ
1.明初福建诗人林鸿﹑王恭﹑王偁﹑高棅﹑陈亮﹑郑定﹑王褒﹑唐泰﹑周玄﹑黄玄的合称。十子诗宗法盛唐。明袁表马荧编有《闽中十子诗》。闽学 mǐn xué
1.宋代理学以朱熹为首的学派。朱曾侨寓并讲学于福建路的建阳,故称。闽侥 mǐn yáo
1.指福建。该省位于海疆,故称。闽虻 mǐn méng
1.泛指蚊虫。闽,通"蟁"。闽洛 mǐn luò
宋代理学以二程和朱熹为首两学派的并称。洛闽 luò mǐn
洛学和闽学的合称,即程朱理学。北宋程颢﹑程颐为洛阳人,南宋朱熹曾侨居﹑讲学于福建,因有此称。闽岭 mǐn lǐng
1.福建北部的山岭。濂洛关闽 lián luò guān mǐn
宋 代理学的四个学派。闽隶 mǐn lì
1.周代掌管驯养鸟的小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