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含东的词语
东奔西走 dōng bēn xī zǒu
谓到处奔波。东风螺贝 dōng fēng luó bèi
在广东俗称“花螺”、“海猪螺”和“南风螺”。悲东门 bēi dōng mén
1.秦丞相李斯受赵高陷害,被腰斩于咸阳,临刑时对儿子说:"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见《史记.李斯列传》。后用为大臣受陷害被处死的典故。东南西北 dōng nán xī běi
方位词 同时,东南西北是一种小时候大家都很喜欢玩的折纸的小手工,手指伸进纸下面撑开,一翻写上惩罚或者奖励,就可以玩了。河南、湖南、湖北大部分小孩都知道玩,在江浙地区的小孩也会玩。东北 dōng běi
(1) 指中国东北地区,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以及内蒙古自治区的东部 英 Northeast China (2) 泛指东北方向 英 northeast东西南北 dōng xī nán běi
(1) 指四面八方,亦指方向 例 出门分不清东西南北 英 the four corners of the world东北大鼓 dōng běi dà gǔ
(1) 曲艺中大鼓的一种。也叫辽宁大鼓 英 story-telling with drum accompaniment in the chinese northeastern region东北野战军 dōng běi yě zhàn jūn
见“第四野战军”(1148页)。东北虎 dōng běi hǔ
产于我国东北小兴安岭﹑长白山等处的一种虎。体型大,毛色较淡。为镧聋类保护动物。东北易帜 dōng běi yì zhì
1928年6月奉系军阀张作霖被日本关东军炸死后,其子张学良任东三省保安司令,派代表与南京国民政府商谈东北易帜,实现中国统一。同年12月29日,张学良、张作相、万福麟等发表通电,实行易帜,服从国民政府。1929年1月7日,成立了以张学良为主席的东北政务委员会。东北抗日联军 dōng běi kàng rì lián jūn
简称“抗联”。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人民抗日武装部队。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各地先后组织起东北人民革命军、抗日同盟军、反日联合军等抗日武装。1936年2月统一改称东北抗日联军。并编成第一、二、三路军。抗日战争胜利后,与挺进东北的八路军、新四军合编为东北人民自治军。东西南北人 dōng xi nán běi rén
《礼记.檀弓上》:"孔子既得合葬于防,曰:'吾闻之,古也墓而不坟。今丘也,东西南北之人也,不可以弗识也。'于是封之,崇四尺。"郑玄注:"东西南北,言居无常处也。"后因以"东西南北人"谓居处无定之人。东西南北客 dōng xī nán běi kè
《礼记.檀弓上》:"孔子既得合葬于防,曰:'吾闻之,古也墓而不坟。今丘也,东西南北之人也,不可以弗识也。'于是封之,崇四尺。"郑玄注:"东西南北,言居无常处也。"后因以"东西南北客"谓居处无定之人。东报 dōng bào
1.旧指日本发行的报纸。山东梆子 shān dōng bāng zi
地方戏曲腔调或剧种名。据说是秦腔传入山东以后所形成。流行于山东西部及河南﹑河北部分地区。剧目﹑唱腔同山东的平调﹑莱芜梆子等相互影响。东邦 dōng bāng
1.古代泛指齐鲁(相当今山东省)地区。 2.指日本。在我国之东,故称。东班 dōng bān
1.古代朝会时,排列在朝堂东侧的位次,多为文官。与西班对称。东南半壁 dōng nán bàn bì
指东南半边的江山。办东 bàn dōng
1.犹作东。指作请客宴饮的主人。东野败驾 dōng yě bài jià
意思是比喻自恃才高,弄巧反拙。东摇西摆 dōng yáo xī bǎi
形容走路不稳。比喻容易动摇、不坚定。东坝红鱼 dōng bà hóng yú
桥子东坝泉眼星罗棋布,漫溢成河,前人拦水筑坝浇田,此地如塞上江南。东巴教 dōng bā jiāo
1.我国纳西族中信奉的一种宗教。信仰多神,保留有原始巫教的残余。巫师称"东巴",经书称《东巴经》。东野巴人 dōng yě bā rén
即《下里巴人》。古代楚国通俗的民间歌曲。东巴文 dōng bā wén
纳西族曾使用的象形表意文字。东巴经师以此文字写经,故名。创制于公元7世纪或11世纪。约有一千字。字序从左至右,自上而下,服从图画需要,用大量字组表达文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