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含争的词语
普奥战争 pǔ ào zhàn zhēng
词语解释⒈ 又称“七星期战争”。普鲁士和奥地利争夺德意志领导权的战争。1866年6月战争爆发。战争持续仅七个星期,奥地利战败。奥不仅同意割地,并同意解散德意志邦联。由此奥地利被排除于德意志事务之外。南北战争 nán běi zhàn zhēng
也称“美国内战”。1860年反对黑人奴隶制度的共和党人林肯当选为美国总统。第二年,实行奴隶制的南方十一个州宣布独立,组成南方联盟,并发动了内战。战争初期,南部联军处于优势。1862年,林肯先后颁布《宅地法》和《解放宣言》,并改组军队,获得人民的广泛支持,使战局得以扭转。1865年4月,南部联军宣布投降,战争结束。这场战争,加快了美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进程。牛李党争 niú lǐ dǎng zhēng
词语解释⒈ 唐代穆宗至宣宗年间(821-859)的朋党之争。以牛僧孺、李宗闵为首和以李德裕为首的两个朋党,交替当朝,一方得势,必全力罢黜另一方,李宗闵、李德裕先后被贬死,牛僧孺病亡。美国独立战争 měi guó dú lì zhàn zhēng
美国独立战争(英语:American Revolutionary War,1775年—1783年),或称美国革命战争、北美独立战争,是北美十三州殖民地的革命者反抗英国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革命战争,以及其他几个欧洲强国之间的一场战争。明末农民战争 míng mò nóng mín zhàn zhēng
词语解释⒈ 17世纪中叶推翻明朝的农民起义。1627年,陕西王二聚众起义,各地纷纷响应。1633年,起义军进入中原。李自成、张献忠部逐渐成为起义军主力。1638年,起义军连遭失利。1640年,李自成入河南,提出“均田免赋”口号,两年后达百万之众。1643年进取西安,次年建立大顺政权,攻入北京,推翻明朝。张献忠取得四川,建立大西政权。明将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李自成迎战失利,退出北京。1645年,李自成被杀。次年,张献忠败死。余部转入联明抗清斗争。美英战争 měi yīng zhàn zhēng
词语解释⒈ 1812-1814年间,美国同英国争夺殖民地的战争。在美国历史上被称为“第二次美国独立战争”。1812年6月,英国强行劫夺美国的船只,美国向英国宣战。战争中英军一度占领华盛顿,但没能彻底打败美国。1814年底,两国媾和,英国再次确认美国的独立。劳动争议 láo dòng zhēng yì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因辞退、离职、工资、保险、福利、培训、劳动保护、劳动合同等问题发生的争议。当事人可以依法申请调解、仲裁、提起诉讼,也可以协商解决。解决劳动争议,应当根据合法、公正、及时处理的原则。中国国务院在1993年发布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立体战争 lì tǐ zhàn zhēng
在地面(水面)、地下(水下)、空中以及前方、后方同时或交互进行的战争。两国相争,不斩来使 liǎng guó xiāng zhēngbù zhǎn lái shǐ
词语解释两国相争,不斩来使[ liǎng guó xiāng zhēng,bù zhǎn lái shǐ ]⒈ 交战双方互相不杀对方派来负责联络或谈判的使者。引证解释⒈ 交战双方互相不杀对方派来负责联络或谈判的使者。引《三国演义》第四五回:“肃 曰:‘两国相争,不斩来使。’ 瑜 曰:‘斩使以示威。’”清 蒋士铨 《临川梦·遣跛》:“古云:‘两国相争,不斩来使。’老汉若怕你杀也不来了。”国语辞典两国相争,不斩来使[ liǎng guó xiāng zhēng bù zhǎn lái shǐ ]⒈ (谚语)比喻双方交恶,不应为难或迫害中间的联络人。也作「两国相争,不阻来使」、「两国相争,不罪来使」、「两国战争,不斩来使」。引《三国演义·第四五回》:「肃曰:『两国相争,不斩来使。』瑜曰:『斩使以示威。』」英语when two kingdoms are at war, they don't execute envoys (idiom)龙斗虎争 lóng dǒu hǔ zhēng
比喻以弱击强。论争 lùn zhēng
1. 由于政治、学术等问题上的分歧而争论。 例 肯塔基州同意加入合众国之前的论争和喧嚷。 英 contention; argument; controversy; debate; 2. 在讨论或辩论中的争辩或提出相对的论点。 例 自由贸易与关税集团之间的论争。克里米亚战争 kè lǐ mǐ yà zhàn zhēng
词语解释⒈ 1853-1856年俄国与英国、法国、土耳其、撒丁联军进行的战争。因主要战场在克里米亚半岛而得名。1853年俄国为控制黑海海峡,在巴尔干扩张势力,对土耳其开战。1854年英法为助土耳其抗俄,对俄宣战。1855年联军攻克俄军在克里米亚的要塞塞瓦斯托波尔,俄国战败。1856年双方签订《巴黎和约》,俄国通过黑海海峡向南扩张的企图受到重大打击。苦争恶战 kǔ zhēng è zhàn
艰苦的征战蒋桂战争 jiǎng guì zhàn zhēng
词语解释⒈ 国民党新军阀的一次大混战。1928年6月,国民革命军第二次北伐占领北京、天津后,蒋介石为建立个人独裁,同国民党其他新军阀的矛盾激化。1929年3月,蒋介石骗拘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广州分会主席李济深,拆散了粤系军阀与桂系军阀的联盟,又以军事进攻和分化收买的方法瓦解武汉地区桂系军队的主力。桂军放弃武汉后,蒋又令陈济棠从广州,何键、龙云从湘南、黔南向桂林、柳州三路进攻,使桂军败退龙州,所部被蒋收编。6月,蒋军占领南宁,李宗仁、白崇禧等逃往香港。甲午战争 jiǎ wǔ zhàn zhēng
词语解释⒈ 1894-1895年,日本发动的并吞朝鲜侵略中国的战争。因为1894年是甲午年,所以称甲午战争。解放战争 jiě fàng zhàn zhēng
(1) 被压迫的民族或阶级为了争取解放而进行的战争 英 war of liberation (2) 从1945—1949中国的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 英 China's War of Liberation互争雄长 hù zhēng xióng cháng
词语解释⒈ 相互之间展开竞争或斗争,以取得优胜或领导地位。斗巧争新 dǒu qiǎo zhēng xīn
词语解释⒈ 斗、争:比赛争胜。比新奇,赛巧妙。广州反入城斗争 guǎng zhōu fǎn rù chéng dǒu zhēng
1842-1849年广州人民反对英国侵略者入城的斗争。国际争端 guó jì zhēng duān
词语解释⒈ 国家与国家之间发生的纠纷。有因政治、经济原因引起的争端,也有因边界划分、民族矛盾、宗教信仰等引起的冲突。第二次鸦片战争 dì èr cì yā piàn zhàn zhēng
1856— 1860年中国人民反抗英法联军侵略的战争。19世纪50年代,英法等资本主义国家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的 市场,扩大殖民特权,英国制造亚罗船事件,法国借口马神甫事件,联合发动了这次侵略战争。1857年 12月攻占广州,次年一度攻进天津。沙皇俄国和美国以“调停”为名,支持英法侵略。清政府与英法俄 美分别签订了《天津条约》。沙俄侵略军侵入黑龙江,迫使清政府签订《瑷珲条约》,从中国夺取了一 块大小等于法德两国面积的领土和一条同多瑙河一样长的河流。1859年英法借口换约侵犯大沽。守卫炮 台的将士和当地人民奋起还击侵略者。1860年8月,英法联军先后攻陷大沽、天津,打进北京,到处烧杀 淫掠,焚毁圆明园,抢劫了大量珍宝文物。英法俄又迫使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从此,中国社会的 半殖民地化又加深了一步。参见〔鸦片战争〕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 dì èr cì guó nèi gé mìng zhàn zhēng
词语解释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 dì èr cì guó nèi gé mìng zhàn zhēng ]⒈ 即“土地革命战争”。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 dì sān cì guó nèi gé mìng zhàn zhēng
词语解释⒈ 即“解放战争2.”。法兰西阶级斗争 fǎ lán xī jiē jí dǒu zhēng
马克思作于1850年1-11月。分析和总结了法国1848年革命的历史经验。发展了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第一次使用“无产阶级专政”一词,并阐明这一专政在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的任务。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 dì yí cì guó nèi gé mìng zhàn zhēng
词语解释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 dì yí cì guó nèi gé mìng zhàn zhēng ]⒈ 即“北伐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