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含克的词语
相生相克 xiāng shēng xiāng kè
本是我国古代关于五行(金、木、水、火、土)之间互相促进、互相排斥的观点。后泛指彼此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也作“相克相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xué xí mǎ kè sī zhǔ yì de rèn shí lùn hé biàn zhèn fǎ
词语解释⒈ 毛泽东1963-1965年在起草报告、批示文件中写下的五段文字。编入《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提出了“采取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分析方法”,“向群众的实践请教”,“人类总得不断总结经验”,“错误往往是正确的先导”,“辩证法的核心是对立统一规律”等思想。塔克拉玛干沙漠 tǎ kè lā mǎ gān shā mò
塔克拉玛干沙漠(维语:تەكلىماكان قۇملۇقى)位于新疆南疆的塔里木盆地中心,是中国最大的沙漠,也是世界第十大沙漠,同时亦是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特克斯群岛和凯科斯群岛 tè kè sī qún dǎo hé kǎi kē sī qún dǎo
词语解释特克斯群岛和凯科斯群岛(特克斯羣島和凱科斯羣島)[ tè kè sī qún dǎo hé kǎi kē sī qún dǎo ]⒈ 英国在北美洲的属地。在巴哈马群岛东南。面积430平方千米。人口19万(1994年)。首府科伯恩城。经济以渔业为主。旅游业和金融服务业较重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mǎ kè sī zhǔ yì rèn shí lùn
词语解释⒈ 即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高级阶段和科学形式。是关于认识的本质、来源、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理论。其基本原理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即实践论。它坚持从物质到意识的认识路线,认为认识从实践中产生,随实践而发展,认识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实践,认识的真理性也只有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证明;认为认识的发展过程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辩证过程;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物质与精神、实践与认识之间的多次反覆;社会实践的无穷无尽决定了认识发展的永无止境。马克思主义哲学 mǎ kè sī zhǔ yì zhé xué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社会经济学的分析手段,擅长于用矛盾冲突的观点分析社会中利益存在冲突的社会群体,是一套“经典”的社会学理论。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mǎ kè sī zhǔ yì yán jiū huì
词语解释⒈ 五四运动后各地组织的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群众团体。1920年3月,李大钊等在北京大学组织了第一个马克思主义研究会。随后,各地相继成立了以共产主义小组为核心的公开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团体。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领导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在团结教育青年,宣传研究马克思主义和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基本理论,研究中国的实际问题,培养党的干部等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马克思主义 mǎ kè sī zhǔ yì
(1) 马克思、恩格斯和他们的追随者制订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原则和政策;尤指由马克思创立或同马克思相联系的一种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包括劳动价值论、辩证唯物主义、经济决定人类活动和社会制度、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以及相信随着资本家阶级对工业的日益增大的集中控制和随之而来的阶级对抗的加剧和劳动者的苦难,将导致无产阶级以革命夺取政权和无产阶级专政 英 Marxism马克思主义伦理学 mǎ kè sī zhǔ yì lún lǐ xué
词语解释⒈ 马克思主义关于道德的科学理论。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从社会经济基础出发考察社会道德现象,科学地揭示道德的起源、本质、结构、功能和发展变化规律,论证共产主义道德的原则和规范,指出培养共产主义新人的途径。它的形成和发展同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和共产主义运动密切联系,是无产阶级的道德理论。马克思列宁主义 mǎ kè sī liè níng zhǔ yì
(1) 马克思主义和列宁主义的统称。由列宁从马克思的学说中发展,或被认为是列宁发展的共产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英 Marxism-Leninism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mǎ kè sī ēn gé sī xuǎn jí
词语解释马克思恩格斯选集(馬克思恩格斯選集)[ mǎ kè sī ēn gé sī xuǎn jí ]⒈ 马克思恩格斯的主要著作集。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辑。中文第1版共四卷。1966年出版。包括1843-1895年的著作和书信。每卷卷末附有注释、人名索引等。中文第2版共四卷。1995年出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mǎ kè sī ēn gé sī quán jí
词语解释⒈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集。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翻译。中文第1版根据俄文第2版并参照德文版翻译。共五十卷。1956-1985年出版。收入著作二千多篇、书信四千多封、文献资料四百多件。每卷卷末附有注释、人名索引等。中文第2版1995年开始陆续出版。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mǐ bù yǒu chūxiǎn kè yǒu zhōng
词语解释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mǐ bù yǒu chū,xiǎn kè yǒu zhōng ]⒈ 谓做事无不有个好的开端,但很少有坚持到底的。引证解释⒈ 谓做事无不有个好的开端,但很少有坚持到底的。引《诗·大雅·荡》:“天生烝民,其命匪諶,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宋 王明清 《挥麈三录》卷一:“及长,式观史氏,眇覿昔人,特立独行以自著见者甚众,然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国语辞典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mǐ bù yǒu chū xiǎn kè yǒu zhōng ]⒈ 凡事都有个开始,但经常不了了之,没个结果。语出后借此语以讽谕持志不终的人。引《诗经·大雅·荡》:「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晋书·卷五三·愍怀太子传》:「信惑奸邪,疏斥正士,好屠酤之贱役,耽苑囿之佚游,可谓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者也。」迈克耳逊莫雷实验 mài kè ěr xùn mò léi shí yàn
词语解释⒈ 美国物理学家迈克耳逊和莫雷共同所做的企图证明“以太”存在的实验。以前人们认为光是由无质量、绝对静止的“以太”这种媒质传播的。由于地球在运动,所以在地面上做实验,向不同方向发出的光线的传播速度应不同。迈克耳逊和莫雷在1887年用精确度很高的干涉仪多次测定,得到的光速大小均相同,从而确立了“光速不变原理”;并为进一步实验否定以太的存在奠定了基础。密克罗尼西亚联邦 mì kè luó ní xī yà lián bāng
词语解释⒈ 大洋洲岛国。在太平洋中西部。面积722平方千米。人口11万(1994年)。首都科洛尼亚。岛上多山地。热带气候。渔业资源丰富。出口椰干、胡椒和金枪鱼等。立克次体 lì kè cì tǐ
一类大小介于病毒和细菌之间的微生物。由美国病理学家立克次首先描述,故名。一般呈杆状或球状,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见到。通常寄生于啮齿动物(如老鼠)和虱、蚤、蜱、恙螨等节肢动物体内,以此为媒介在人和动物中传播疾病,如斑疹伤寒等。克里米亚战争 kè lǐ mǐ yà zhàn zhēng
词语解释⒈ 1853-1856年俄国与英国、法国、土耳其、撒丁联军进行的战争。因主要战场在克里米亚半岛而得名。1853年俄国为控制黑海海峡,在巴尔干扩张势力,对土耳其开战。1854年英法为助土耳其抗俄,对俄宣战。1855年联军攻克俄军在克里米亚的要塞塞瓦斯托波尔,俄国战败。1856年双方签订《巴黎和约》,俄国通过黑海海峡向南扩张的企图受到重大打击。克拉科夫 kè lā kē fū
词语解释⒈ 波兰南部最大工业城市。人口74万(1984年)。曾为波兰首都。有全国最大钢铁联合企业,机械、化学等工业发达。水陆交通枢纽。有斯拉夫各国中最古老的亚哥龙大学,还有瓦维尔宫、城堡等名胜古迹。克罗地亚人 kè luó dì yà rén
词语解释⒈ 克罗地亚的主体民族。少数分布在德国、澳大利亚等国。约501万人(1985年)。讲克罗地亚塞尔维亚语。多信天主教,部分信东正教。部分从事农业和工业,部分从事畜牧业。克伦人 kè lún rén
词语解释⒈ 缅甸的民族之一。另有少数在泰国。约329万人(1985年)。讲克伦语,多信小乘佛教,部分信基督教新教。善驯象,以大象作为运输工具。主要从事农业,手工纺织业相当发达。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 kè lǐ mǔ·sà mǔ jīn de yī shēng
词语解释⒈ 长篇小说。苏联高尔基作于1925-1936年。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克里姆是个极端个人主义分子,卑怯猥琐,精神空虚。他仇视革命却企图投机,成为奸细,最终在群众游行中被打死。与之相反,革命家库图佐夫则把自己的一切献给了人民的事业。克什米尔人 kè shí mǐ ěr rén
词语解释⒈ 克什米尔谷地的民族之一。约340万人(1985年)。讲克什米尔语。多信伊斯兰教,部分信印度教。主要从事农业,部分从事畜牧业和渔业,手工业发达。克山病 kè shān bìng
(1) 中国地方病。最先在黑龙江省克山县发现。症状是恶心、吐黄水、胸部胀闷、四肢冷、血压低、有时呼吸困难、下肢浮肿 英 Chronic Keshan disease科纳克里 kē nà kè lǐ
词语解释⒈ 几内亚首都和西非最大港市。人口95万(1995年)。全国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有炼铝、纺织、水果罐头等工业。深水港。有国际航空站。克尔白 kè ěr bái
词语解释⒈ 沙特阿拉伯麦加禁寺内的一座方形石殿。中国穆斯林也称“天房”。相传为先知伊卜拉欣和伊斯玛仪所修建。其后曾是阿拉伯多神教徒敬神献祭的中心。古代阿拉伯人及后来的穆斯林都把镶在石殿壁上的一块玄石视为神圣,穆罕默德于公元623年将该殿所在的方位定为伊斯兰教徒礼拜的朝向。公元630年穆罕默德进占麦加后,清除殿内外多神教偶像,该殿遂成为穆斯林朝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