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含士的词语
忠士 zhōng shì
1.忠义之士。士众 shì zhòng
众士兵。指部队的普通战斗成员。众士 zhòng shì
1.古代泛指诸侯臣僚﹐各级官吏。 2.指贵臣以外诸臣。 3.泛指读书人。踬士 zhì shì
1.不得意的士人。致士 zhì shì
1.招引贤士。《荀子》有《致士》篇﹐杨倞注:"明致贤士之义。"窒士 zhì shì
不得志的文人。征士 zhēng shì
出征的士兵。诤士 zhèng shì
直言谏诤之士。道士证 dào shi zhèng
由中国国家民族宗教事务局监制、中国道教协会统一印制、省民族宗教事务厅备案的颁发给道教教职人员的身份证明。贞士 zhēn shì
志节坚定﹑操守方正之士。贞元朝士 zhēn yuán cháo shì
唐刘禹锡《听旧宫中乐人穆氏唱歌》诗:"曾随织女渡天河,记得云间第一歌;休唱贞元供奉曲,当时朝士已无多。"刘在贞元中任郎官御史,后坐王叔文党贬逐,历二十馀年,始以太子宾客再入朝,感念今昔,故有是语。后诗文中多用以为典。士气大振 shì qì dà zhèn
在古代士气,就是指士兵的,在上场打仗的时候,士兵要有士气,大振就是增强,大增。内心的力量大增。阵士 zhèn shì
1.亦作"陈士"。 2.谓临阵之将士。哲士 zhé shì
1.哲人,贤明的人。2.指智谋之人。章士钊 zhāng shì zhāo
(1881-1973)湖南善化(今长沙)人,字行严。1903年任上海《苏报》主笔,从事反清活动。1917年任北京大学文科研究院教授。后任段祺瑞执政府司法总长、教育总长,压制学生运动。1939年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1949年为国民党政府和平谈判代表团成员,后留北平。建国后,任政务院法制委员会委员、全国人大常委、全国政协常委、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昭士 zhāo shì
明智之士。仗士 zhàng shì
卫士。士则 shì zé
士大夫的楷模﹑榜样。造士 zào shì
1.学业有成就的士子。 2.造就学业有成就的士子。 3.汉武帝刘彻所定军功爵之第一等。宰士 zǎi shì
宰相的属官。韵士 yùn shì
风雅之士。説士 shuō shì
游说之士。 《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勃 不好文学,每召诸生説士,东乡坐而责之。” 明王问 《驻云飞·吊古》曲:“地割 鸿沟 ,千古英雄 项 与 刘 。説士谈天口,战士屠龙手。” 清感惺 《游侠传·侠踪》:“逐客令下,説士无家。”圆通居士 yuán tōng jū shì
宋陶谷《清异录.圆通居士》:"比丘海光住庐山石虎庵。夜梦人,长,清瘦而斑衣,言舍身为庵中供养具。俄,窗竹生一笋,花紫箨,如梦者之衣。既成竹,六尺余,无节,黄緑莹凈……光乃用为拄杖,曰直兄。光来都下,予因见之,光云梦者自称圆通居士。"后因称竹为"圆通居士"。圆通大士 yuán tōng dà shì
观音的别称。《楞严经》卷六:"尔时观世音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由我所得,圆通本根,发妙耳门,然后身心微妙含容,遍周法界,能令众生,持我名号。"后因称观音为"圆通大士"。掌院学士 zhǎng yuàn xué shì
清代翰林院长官。顺治十五年始设翰林院掌院学士,满汉各一人,正三品,兼礼部侍郎衔。雍正八年,晋为从二品。乾隆元年后,皆以大学士或尚书﹑侍郎特简兼摄。乾隆五十八年规定不再兼礼部侍郎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