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含息的词语
息言 xī yán
1.无言。佛教谓至理幽微,非言说能及。 2.停止言事。闲息 xián xī
亦作'间息'。 间断,停息。贤息 xián xī
对他人子嗣的敬称。心息 xīn xī
心无所念;心灰意冷。小息 xiǎo xī
(1) 短暂的休息 英 blow新息 xīn xī
1.指东汉伏波将军马援。援以战功被封为新息侯。信息科学 xìn xī kē xué
研究信息的计量以及信息的发送、传递、变换、储存和接收的科学。参见“[[信息]]”。信息工业 xìn xī gōng yè
词语解释⒈ 又称“信息产业”或“情报工业”。一般指与电子计算机有关的工业。广义的信息工业还包括从事信息交流的各个行业,如出版、印刷、新闻、广告、办公自动化等。信息产业 xìn xī chǎn yè
研究信息的计量以及信息的发送、传递、变换、储存和接收的科学。参见“[[信息]]”。信息论 xìn xī lùn
研究信息的计量以及信息的发送、传递、变换、储存和接收的科学。参见“信息 ”。树欲息而风不停 shù yù xī ér fēng bù tíng
同“树欲静而风不止”。树欲静而风不息 shù yù jìng ér fēng bù xī
比喻事情不能如人的心愿,现也比喻阶级斗争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rì chū ér zuòrì rù ér xī
词语解释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rì chū ér zuò,rì rù ér xī ]⒈ 太阳升起就起来劳动,太阳下山就休息。原指上古人民的生活方式,后亦泛指单纯简朴的生活。引证解释⒈ 太阳升起就起来劳动,太阳下山就休息。原指上古人民的生活方式,后亦泛指单纯简朴的生活。引《庄子·让王》:“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於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乐府诗集·杂曲歌谣一·击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何力於我哉!”《花城》1981年第6期:“席匠铺 的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按节令耕种收打,按政策交售爱国粮,过着平平静静的生活。”国语辞典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rì chū ér zuò rì rù ér xí ]⒈ 太阳出来就起身,太阳下山就休息。表示上古时代人们自由自在的生活状态。亦可借以形容农家纯朴安定的作息。引无名氏〈击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庄子·让王》:「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闲,而心意自得,吾何以天下为哉!」英语lit. to get up at sunrise and work until sunset (proverb), fig. to lead a plain and hardworking life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 jì suàn jī xìn xī guǎn lǐ xì tǒng
词语解释⒈ 以计算机为工具,收集、存储、分析和处理数据,得出管理人员需要的信息的系统。企业中的信息管理系统能帮助高级管理人员进行质量分析、市场预测、库存控制等工作。经济信息 jīng jì xìn xī
词语解释⒈ 经济运行中有关现象、活动、关系的数据、资料和情报。有市场信息(如行情),生产信息(如生产指标),经济法规、政策信息,技术信息等。对经济决策有重大作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jiù yè、lì xī hé huò bì tōng lùn
词语解释⒈ 英国凯恩斯的代表作。1936年出版。认为资本主义不可能通过市场机制的自动调节达到充分就业;提出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增加公共支出,降低利率,刺激投资和消费等政策,以实现充分就业。在分析方法上,侧重于对全社会总供给、总需求、投资和消费等总量的分析。此书对现代西方经济理论及各国经济政策有重大影响。处静息迹 chǔ jìng xī jì
息:止息;迹:行迹,脚印;处:处所。要想不见行迹,只有自己静止不动。引申为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藏修游息 cáng xiū yóu xī
犹行止。 游玩与休憩。出作入息 chū zuò rù xī
指日常生活除息 chú xī
股票发行企业在发放股息或红利时,需要事先进行核对股东名册、召开股东会议等多种准备工作,于是规定以某日在册股东名单为准,并公告在此日以后一段时期为停止股东过户期。安土息民 ān tǔ xī mín
安定社会秩序,让人民休养生息。声息 shēng xī
(1) 声音 例 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荷塘月色》 英 sound (2) 情况或消息 例 领导和群众声息相闻,脉搏相通 例 他们在战乱中失散了,至今声息全无 英 information全息 quán xī
(1) 物体整个空间情况的全部信息 英 hologram息率 xī lǜ
(1) 定息的利率 英 interest rate of the fixed interest息兵罢战 xī bīng bà zhàn
《喻世明言》卷二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