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含杨的词语
杨枝 yáng zhī
1.杨柳的枝条。旧俗于分别之际常折以送行。元戴表元《昨日行》:“杨枝不耐秋风吹,薄交易结还易离。”清王士禛《杨枝紫云曲》之一:“名园一树緑杨枝,眠起东风踠地垂。” 2.梵语,译曰齿木。取杨柳等之小枝,将枝头咬成细条,用以刷牙,故又称杨枝。晋法显《佛国记》:“出沙祇城南门,道东,佛本在此嚼杨枝。”《隋书·南蛮传·真腊》:“每旦澡洗,以杨枝浄齿,读诵经咒。”3.指白居易的侍妾樊素。樊素善唱《杨枝曲》,故以曲名人。后常用以为典,亦泛指侍妾婢女或所思恋的女子。唐白居易《不能忘情吟》序:“妓有樊素者,年二十餘,绰绰有歌舞态,善唱《杨枝》。人多以曲名名之,由是名闻洛下。”宋苏轼《朝云诗》:“不似杨枝别乐天,恰如通德伴伶玄。”清袁枚《随园诗话》卷一:“李尚书雍熙学道,散遣歌姬……阮亭亦云:‘万种心情消未尽,忍辞骆马遣杨枝?’”清梁章鉅《归田琐记·北东园日记诗》:“惊心薄俗太支离,失笑高门半守雌。一纸巵词何足算,三年五度遣杨枝。”郁达夫《相思树》诗之三:“我去蓬莱觅枣瓜,君留古渡散天花。他年倘向瑶池见,记取杨枝舞影斜。”杨柳曲 yáng liǔ qǔ
乐府《近代曲·杨柳枝》的别称。杨柳青 yáng liǔ qīng
镇名。在天津市西南。以所出丰富多采的民间木版年画而著名,因又为杨柳青木版年画的代称。 民间曲调名。五句二十八字,依曲调衬字可适当增减。第一、二、五句通常为七字,第三句必须唱“杨,杨柳青”,第四句必须唱“哎哎哟”。杨柳枝 yáng liǔ zhī
1.乐府近代曲名。本为汉乐府横吹曲辞《折杨柳》,至唐易名《杨柳枝》,开元时已入教坊曲。至白居易依旧曲作辞,翻为新声。其《杨柳枝词》之一云:"古歌旧曲君休听,听取新翻《杨柳枝》。"当时诗人相继唱和,均用此曲咏柳抒怀。七言四句,与《竹枝词》相类。参阅宋王灼《碧鸡漫志》卷五﹑《乐府诗集》卷八一。 2.唐白居易有妓樊素,善唱《杨柳枝》,因以曲名人,代称樊素。杨花雨 yáng huā yǔ
形容纷纷坠落如雨的柳絮。杨太真 yáng tài zhēn
即杨贵妃。杨树 yáng shù
(1) 几种杨树(尤指欧洲的欧洲山杨Populus tremula、北美的颤杨P.tremuloides和大齿杨P.grandidentata),它们的叶由于它们的扁平叶柄能在微风中摇动 英 aspen (2) 杨属(Populus)的各种乔木的任一种 英 poplar杨墨 yáng mò
1.战国时杨朱与墨翟的并称。 2.指杨墨的学说。杨朱主张为我,墨翟主张兼爱,是战国时期与儒家对立的两个重要学派。3.借指儒家以外的各学派。杨柳风 yáng liǔ fēng
谓春风。春天的风。杨越 yáng yuè
即扬越。中国古族名。百越的一支。杨,通"扬"。战国至魏晋时亦为对越人的泛称。其居地说法不一:一说因曾广泛散布于古扬州(约今江淮及以南地区)而得名,一说居岭南,一说居江汉一带地区。杨左 yáng zuǒ
明末杨涟与左光斗的并称。杨涟与左光斗劾魏忠贤,两人同被诬陷入狱。杨荷 yáng hé
古代 楚 地流行的歌曲名。杨子 yáng zǐ
指杨朱。 指西汉·扬雄。 古地名。古为真州治所,故址在今江苏省·仪征市东南。 俗称米中生的小黑虫。 古津渡名。即杨子渡。也写作“扬子”。杨,通“扬 ”。杨花 yáng huā
指柳絮。杨柳依依 yáng liǔ yī yī
杨柳:古诗文中杨柳通用,泛指柳树。依依:轻柔的样子。古人送行,折柳相赠,表示依依惜别。比喻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杨颜 yáng yán
唐五代书法家颜真卿杨凝式的并称。颜杨 yán yáng
书法家唐颜真卿和五代杨凝式的并称。杨家府演义 yáng jiā fǔ yǎn yì
全称《杨家府世代忠勇演义志传》,又名《杨家将演义》等。明代长篇小说。作者不详。八卷五十八则。据民间流传的杨家将故事及有关戏曲剧目整理加工而成。起于宋太祖登基,杨业投宋,终于杨怀玉举家上太行。其情节与《北宋志传》不尽相同,艺术上也较为粗糙。杨絮 yáng xù
柳絮。枭杨 xiāo yáng
1.亦作"枭阳"。亦作"枭杨"。 2.兽名。即狒狒。响杨 xiǎng yáng
植物名。杨柳科杨属,乔木。高可达二十七公尺。杨柳细 yáng liǔ xì
腰的歇后语。杨吴 yáng wú
五代十国的吴国。因其建立者为杨行密,故称。杨韦事变 yáng wéi shì biàn
太平天国领导内部的分裂事件。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今南京)后,东王杨秀清居功自傲,独揽大权。1856年逼洪秀全封他为万岁,洪密令韦昌辉、石达开回京解除杨的威胁。韦带兵入京,乘机残杀杨秀清和家属部众二万余人。石达开回京后对韦不满,也险遭杀害。11月,洪秀全处死韦昌辉,诏令石达开辅政。次年石达开因遭洪秀全猜疑,被迫率军出走。这个事件给太平天国造成极大危害。杨维桢 yáng wéi zhēn
杨维桢(1296年-1370年),字廉夫,号铁崖、铁笛道人,又号铁心道人、铁冠道人、铁龙道人、梅花道人等,晚年自号老铁、抱遗老人、东维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