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含罗的词语
陀罗尼门 tuó luó ní mén
佛教语。总持的关键。陀罗尼衾 tuó luó ní qīn
1.织成或印有陀罗经的白绫被子。作为殓具。清制﹐由皇帝赐与死亡的王大臣殓葬用。尼格罗人 ní gé luó rén
尼格罗-澳大利亚人种Nígéluó-A`odàlìyà rénzhǒng (1) 世界三大人种之一,皮肤黝黑,嘴唇厚,鼻子宽扁,头发鬈曲,分布区域包括非洲,澳州及南亚热带地区 英 Negrillo-Australian race尼格罗人种 ní gé luó rén zhǒng
世界三大人种之一,体质特征是皮肤黑,嘴唇厚,鼻子扁宽,头发鬈曲,主要分布在非洲、大洋洲、印度南部、斯里兰卡等地。也叫黑种、尼格罗—澳大利亚人种。[尼格罗,英Negro]尼罗河 ní luó hé
(1) 非洲“众河之父”,世界最长的河流。长约6670公里,流域面积287万平方公里,注入地中海 英 Nile River紫罗囊 zǐ luó náng
用紫罗缝制的香囊。一种佩饰。罗囊 luó náng
1.丝袋。 2.指作佩饰的丝质香袋。母陀罗 mǔ tuó luó
1.佛教语。意为印契。指以手结成的各种印形。幕罗 mù luó
1.帐幕。 2.齐隋妇人所戴用以遮蔽全身之物。面魔罗 miàn mó luó
1.亦作"面磨罗"。亦作"面波罗"。亦作"面魔罗"。 2.谓发呆,发痴,面部没有表情。魔合罗 mó hé luó
1.旧俗农历七月初七用以表示送子的吉祥物,亦作为玩偶。 2.引申为漂亮﹑可爱。末罗瑜 mò luó yú
南海古国名。一译末罗游。一般认为末罗瑜和元代及其后载籍提到的木剌由﹑麻里予儿﹑巫来由﹑无来由,均为马来人自称Melayu的译音。但唐代的末罗瑜故地在印度尼西亚苏门答剌岛的占碑一带。僧伽罗磨 sēng jiā luó mó
梵语的译音,意译"众园"。原指修建僧舍的基地,后指包括土地﹑建筑物在内的寺院的总称。面磨罗 miàn mó luó
1.亦作"面磨罗"。亦作"面波罗"。亦作"面魔罗"。 2.谓发呆,发痴,面部没有表情。磨罗 mó luó
"磨合罗"的略语。亦以形容呆若泥塑木雕之状。磨合罗 mó hé luó
1.亦作"磨合罗"。 2.梵语mahoraga的音译。原为佛教八部众神之一的摩睺罗神。唐宋时借其名制作为一种土木偶人,于七夕供养。唐时也叫"化生"。谓供养以祝祷生育男孩,故成为送姻亲家的礼物。后成为儿童玩具。 3.比喻喜爱的人物。罗马万神庙 luó mǎ wàn shén miào
一译“潘提翁”。古罗马供奉众神的场所。在罗马城中心。建于公元120-124年。由罗马科林斯柱式的八柱门廊(高14.5米)和圆形神殿(直径43.43米)组成。殿内空间宏大,周围厚壁上有壁龛七个,内供神像。各部分构图比例合宜,装饰华丽。7世纪后改为基督教堂。重罗麪 zhòng luó miàn
亦作“重罗麵”。用细罗筛筛的面,或筛过两次的面,其质较细。《初学记》卷二六引 晋 束晳《饼赋》:“尔乃重罗之麵,尘飞白雪。”元 关汉卿《蝴蝶梦》第三折:“叫化的些残汤剩饭,那里有重罗麵?”清 顾张思《土风录·重罗面》:“麪之细者曰重罗麪,以用细罗筛筛之也。”娑罗绵 suō luó mián
木棉。普罗米修士 pǔ luó mǐ xiū shì
1.亦作"普洛美修斯"。亦作"普罗米修士"。 2.希腊神话中造福人类的神,相传他从主神宙斯那里偷了火种给人类,受到宙斯的惩罚。尸波罗蜜 shī bō luó mì
以守戒故不损功德毕竟至彼岸禅波罗蜜 chán bō luó mì
得寂静已不住波罗蜜多 bō luó mì duō
波罗蜜多意为'度', 到达彼岸之上的意思。汨罗 mì luó
1.江名。湘江支流。在湖南省东北部。上游汨水有东西两源:东源出江西省修水县境,西源出湖南省平江县东北境龙璋山。两源在平江县城西汇合后称汨罗江,西流到湘阴县北注入洞庭湖。战国时楚诗人屈原忧愤国事,投此江而死。 2.借指屈原。汨罗江 mì luó jiāng
(1) 中国南部湖南省北部的一条河。东源出于江西省修水县境,西源出于湖南省平江县境,流经汨罗县,在湘阴县入洞庭湖 例 遂自投汨罗以死。——《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英 Miluo ri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