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含偷的词语
- 51、偷娱:愉快。
- 52、偷油儿:方言。贪图省力,敷衍了事。
- 53、偷期:犹偷情。
- 54、偷居:犹窃位。
- 55、偷活: 偷活tōuhuó (1) 苟且偷生 英 drag out an ignoble existence
- 56、偷风: 1.浇薄的社会风气。 2.指刺探军情的人。
- 57、偷耳:形容暗中细听。
- 58、偷容:苟且容身于世。
- 59、偷托: 1.犹言推诿。
- 60、偷讬:犹言推诿。
- 61、偷暇: 偷暇tōuxiá (1) 趁有空 英 snatch a moment of leisure
- 62、偷息:犹偷生。
- 63、偷空: 偷空tōukòng (1) 忙碌中偷闲;抽空(做别的事) 英 take time off (from work to do sth. else);snatch a moment
- 64、偷儿:窃贼;小偷。
- 65、偷汉: 偷汉tōu hàn (1) 指女人与别人发生性关系。也说“偷汉” 英 (of a woman) commit adultery
- 66、偷光: 1.《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后因以"偷光"谓家贫而苦读。 2.犹偷情。
- 67、偷合取容: 偷合取容tōu hé qǔ róng (1) 苟且迎合以取悦于人。亦作“偷合取容” 英 fall in with other's wishes and acquire admittance
- 68、偷声: 1.唐宋词曲术语。唐代绝句多配乐歌唱。歌唱常用和声﹑散声﹑偷声等方法以调节曲调的抑扬缓急。偷声,即在一句中偷去一字。如唐张志和《渔歌子》词第三句"青箬笠,绿蓑衣",刘禹锡《潇湘神词》第一句"斑竹枝,斑竹枝",都是把七字句省去一字,分为三字二句。因而偷声﹑减字常连用。宋杨无咎《雨中花令》词:"换羽移宫﹐偷声减字﹐不顾人肠断。"清金农《五月二日吴孝廉瀚上舍濂招饮……醉成此诗》:"君家兄弟工谱曲﹐减字偷声皆乐録。"又古人依谱填词,虽有一定格式,但在声腔上仍可自由伸缩。如《木兰花》上下阕原是各押三个仄韵,后来填词者不但把上下阕的第三句各减去三字,并且将三﹑四两句的仄韵改为平韵,就好象这个平韵是从别处偷取来的,所以叫偷声。新调《木兰花》因而另名《偷声木兰花》。 2.形容暗地小声说话。
- 69、偷窳:忍受耻辱,苟且求生。同“忍垢偷生”。
- 70、偷桃:古神话,西王母种桃,三千年一结子,东方朔曾三次偷食,乃被谪降人间。事见《汉武故事》。后常以此入诗。
- 71、偷狗戏鸡:意思是比喻不务正业。
- 72、偷用: 偷用tōuyòng (1) 非法拿走财产使用 例 刚刚裁定,从配偶处偷用是可能的 英 theft
- 73、偷越: 偷越tōuyuè (1) 悄悄地通过不让经过的地区 例 偷越禁区 英 slip through
- 74、偷声细气: 轻声轻气。
- 75、偷薄:浇薄;不敦厚。
- 拼音tōu
- 注音ㄊㄡ
- 笔划11
- 繁体偷
- 五笔WWGJ
- 五行金
基本释义
形容词(1) (形声。从人,俞声。本义:苟且;马虎)(2) 同本义偷,苟且也。——《说文》其下偷以幸。——《国语·晋语一》安肆曰偷。——《礼记·表记》存者且偷生。——唐· 杜甫《石壕吏》偷性命于榛莽。——明· 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诸司素偷惰。——清· 张廷玉《明史》(3) 又如:偷的锣儿敲不得(喻不能声张);偷存(偷生;苟活);偷合(苟且迎合);偷弛(苟且松弛);偷免(苟免);偷快(苟求快乐);偷幸(苟且侥幸);偷苟(苟且)(4) 浅薄;不厚道则民不偷。——《论语·泰伯》(5) 又如:偷俗(浅薄的人情风俗);偷风(浅薄的社会风气);偷浅(浅薄)动词(1) 轻视子大叔、 子羽谓 子产曰:“ 韩子亦无几术, 晋国亦未可以贰。 晋国、 韩子不可偷也。”——《左传》(2) 取柳占三春色,莺偷百鸟声。——唐· 温庭筠《太子西池》(3) 窃取偷,盗也。——《广韵》楚有善为偷者。——《淮南子·道应训》偷者,天下之盗也。专操国柄以偷天下。——《后汉书·陈元传》(4) 又如:偷钱;偷东西;偷嘴;偷吃东西;从停车场偷了一辆车;从银柜偷钱;偷了配方,并开始自己制造这种产品(5) 偷情;私通 。如:偷香(谓女子爱悦男子或谓与妇女私通)(6) 突然地或急速地抽出 。如:偷出右手来,就是一顿饱打(7) 设法避免、不履行 。如:偷税(8) 抽出、挤出 。如:偷空儿;忙里偷闲名词(1) 盗窃他人钱物的人群偷惊走。——《晋书·王献之传》(2) 又如:小偷副词(1) 秘密,暗地里 。如:偷睛(偷偷地窥看);偷耳(形容暗中细听);偷往;偷着来(2) 出其不意 。如:偷营;偷袭 [查看更多]
T开头的拼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