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含寄的词语
- 51、廷寄: 廷寄tíngjì (1) 清廷给地方高级官员的谕旨,不由内阁寄出,而由军机处密封交兵部捷报处寄往各省,直接书上某官“开拆”,叫“廷寄” 英 a confidential letter sent direct from the palace to the highest provincial officials
- 52、事寄:犹言职权范围。
- 53、如寄:好像暂时寄居。比喻时间短促。
- 54、荣寄:光荣的寄托。指重任。
- 55、戎寄: 委以军务。
- 56、人生若寄:指人的生命短促,就象暂时寄居在人世间一样。
- 57、人生如寄: 1.亦作"人生若寄"。 2.谓人生短促,犹如暂时寄寓世间。
- 58、任寄: 委任;付托。
- 59、权寄:谓掌握的实权。
- 60、请寄: 1.犹请托。
- 61、情寄: 1.信任和倚托。
- 62、亲寄:亲近倚重。
- 63、侨寄:寄居。
- 64、遣寄:遣怀和寄志。
- 65、栖寄: 1.亦作"栖寄"。 2.安身,寄住。
- 66、萍寄: 萍寄píngjì (1) 浮萍寄迹水面。比喻行止无定,不能安居 英 have no fixed dwelling and share roofs with others
- 67、飘寄:飘泊寄居。
- 68、民寄:民望所寄。旧时指地方官。
- 69、隆寄: 1.厚望﹐重托。
- 70、流寄: 谓飘泊外乡。
- 71、阃寄: 1.委以军事重任。谓寄以阃外之事,故云。
- 72、客寄: 1.寄居异乡。 2.指在外寄宿。
- 73、郡寄: 1.谓作郡太守。
- 74、眷寄:眷爱倚重。
- 75、静寄:优闲地寄寓﹑依托。
- 拼音jì
- 注音ㄐㄧˋ
- 笔划11
- 繁体寄
- 五笔PDSK
- 五行木
基本释义
动词(1) (形声。从宀(mián),表示与家室房屋有关,奇声。本义:寄居)(2) 同本义寄,托也。——《说文》寄公者,何失地之君也。——《仪礼·丧服》传可以寄百里之命。——《论语》。皇疏:“寄是暂寄有反之目也。”老妻寄异县,十口隔风雪。——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3) 又如:寄籍(寄居外地而附以户籍的叫寄籍);寄庄(在外地买地设庄,收租)(4) 委托,托付令可以寄政。——《国语·齐语》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诸葛亮《出师表》倚南窗以寄傲。——晋·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5) 又如:寄命(委以重任;生命如寄旅,因此比喻短暂的生命);寄付(委托;托付);寄任(指所委托的重要责任;托付重任)(6) 依赖;依附托根附树身,开花寄树梢。——白居易《有木诗》蛮烟瘴雨土卑湿,留我寄命与兹乡。——黄景仁《洞庭行赠大归包川》(7) 又如:寄命(寄身;托身);寄口(依靠别人生活)(8) 寄放;寄存前以一匹锦相寄,今可见还。——《南史·江淹传》(9) 又如:寄包(寄存行李;喻指寄宿);寄物(寄存的东西;寄托某件物品作为凭证)(10) 寄托依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陶潜《归去来兮辞》先王寄理于竹帛。——《韩非子·安危》(11) 又如:寄怀(寄托情志;用真诚的心意待人);寄意(寄托情意)(12) 托人递送女寄言于母。——明· 崔铣《洹词·记王忠肃公翱三事》(13) 又如:寄声(托人口头传达问候);寄外(妻子寄信或他物给丈夫);寄言(寄语、带信);寄奉(敬词。谓通过邮递奉呈)形容词非亲生的——指亲属 。如:寄儿;寄爹;寄娘;寄女;寄名(旧时迷信将儿童拜在他人名下做义子,叫寄名)名词(1) 人物名寄伪儿啼。(区寄假装像小孩子的啼哭。儿,名词作状语,表示比喻,像小孩子似的。)—— 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2) 翻译官。古代称翻译东方民族语言的官吏 。如:寄象(古代指能通传南方与东方语言的翻译官。后泛指翻译);寄鞮(古代指能通传东方与西方之语的翻译官,后泛指翻译) [查看更多]
J开头的拼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