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含志的词语

  • 676、王梵志:王梵志 [唐] (隋末至唐初年间前后在世),唐初白话诗僧,卫州黎阳(今河南浚县)人。
  • 677、宝海梵志: 皆愿净土成佛,唯宝海梵志愿于五浊的娑婆世界成佛。
  • 678、螺髻梵志:相传古印度梵天王留顶发﹐结成螺形﹐称为螺髻。梵志多效作螺髻﹐故称螺髻梵志﹐或称编发梵志。梵志﹐古印度"外道"出家者的通称。
  • 679、梵志:指婆罗门,印度古代四个种姓之一。
  • 680、志趣不凡: 《金史·赵质传》:“明昌间,章宗游春水过焉,闻弦诵声,幸其斋舍,见壁间所题诗,讽咏久之,赏其志趣不凡。” 使我得宰天下,也当如分肉一般,秉公办事呢!~,平佐汉王定天下,后为丞相,故补叙独详。(蔡东藩《前汉演义》第二十三回) 志趣不凡 (zhì qù bù fán) 解释:志趣:志向和兴趣;凡:平凡。志向和兴趣很不平凡。 出处:《金史·赵质传》:“明昌间,章宗游春水过焉,闻弦诵声,幸其斋舍,见壁间所题诗,讽咏久之,赏其志趣不凡。” 示例:使我得宰天下,也当如分肉一般,秉公办事呢!~,平佐汉王定天下,后为丞相,故补叙独详。(蔡东藩《前汉演义》第二十三回)用法:作谓语、定语;用于为人
  • 681、意志缺乏:表现为对任何活动都缺乏动机、要求,生活处于被动状态,处处需要别人督促和管理,严重时本能的要求也没有,行为孤僻、退缩。且常伴有情感淡漠和思维贫乏。
  • 682、赍志而没:赍:怀抱着,带着;殁:死。志愿没有实现就死了。
  • 683、赍志而殁:赍:怀着。殁:死。指志业未遂就死去了。也作“赍志以殁”。
  • 684、贰志:异志;二心。
  • 685、迩志:谓目光短浅,胸无大志。
  • 686、多志: 1.亦作"多志"。 2.博学广记。
  • 687、匹夫不可夺志:虽是平民也不可强迫他放弃主张。
  • 688、夺志: 夺志duózhì (1) 强行使人改变原有的志向、志气 英 force one's ambition
  • 689、遁志:隐遁心志。
  • 690、端志:正直的志趣。
  • 691、博学笃志:广泛学习而意志坚定。
  • 692、潜心笃志:指专心致志。
  • 693、笃志: 笃志dǔzhì (1) 专心致志;一心一意 例 笃志学习,孜孜不倦 英 with single-hearted devotion (2) ;忠诚专一的志向
  • 694、笃志不倦:笃志:志向专一;倦:厌倦。指学习志趣专一,不知疲倦
  • 695、笃志爱古:专心致志。
  • 696、笃志好学:笃:忠实,专注。专心致志,勤奋好学。
  • 697、赌志气: 立志的意思。
  • 698、独志: 独特的志向。
  • 699、斗志: 斗志dòuzhì (1) 斗争的意志 例 增强革命斗志 英 fighting will;fighting spirit
  • 700、东山之志:指隐居的念头。
  • 拼音zhì
  • 注音ㄓˋ
  • 笔划7
  • 繁体
  • 五笔FNU
  • 五行

基本释义

名词(1) (形声。从心,士声。战国文字,从心之,之亦声。意为心愿所往。本义:志气,意愿:心之所向,未表露出来的长远而大的打算)(2) 同本义志,意也。——《说文》志,德义之府也。——《国语·晋语》夫志,气之帅也。——《孟子》在心为志。——《毛诗序》思虑为志。——《春秋·说题辞》志者,臧也。——《荀子·解蔽》志者,欲之使也。——《鬼谷子·阴府》诗言志,歌永言。——《书·舜典》父在观其志。——《论语·学而》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小子安知壮士志哉!——《后汉书·班超传》又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身将老寂寞,志欲死闲暇。——唐· 韩愈《县斋有怀》(3) 又如:志志诚诚(真心实意);志局(意志和器量);志干(意志坚强);志意(意志);志坚如钢;有志者事竟成;志分(志向与才分);志虑(志向思虑);志抱(志向和抱负);志尚(志向;理想);志况(志趣);志好(志趣好尚);志略(志气谋略);志局(志气器量);志介(志气和节操);志高气扬(志气高昂而自得)(4) 记事的文章 。如:风土志;志乘(志书)(5) 心情志不可满,乐不可极。——《礼记·曲礼上》(6) 又如:志情(心情);志意(志愿;思想;精神);志识(思想意识;见解);志度(气度);志思(情志,怀抱)(7) 神志罔兮不乐,怅然失志。——《神女赋》(8) 通“帜”。旗帜卫宫设兵张旗志。——《史记·叔孙通传》沛公以周昌为职志。——《史记·张丞相传》。索隐:“志,旗帜也。”不用麾志,举矛为行伍。——《华阳国志》(9) 皮肤上生的班痕。后作“痣”约左目重瞳子,腰有紫志。——《梁书》动词(1) 有志;立志;专心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论语·为政》(2) 又如:志于学(专心求学);志道(有志于道);志古(笃信古道)(3) 记着疆志而用命。——《国语·晋语七》一经目辄志于心。——《新唐书·褚亮传》博闻彊志。(知识广博,记诵的事多。闻,学识。彊,同“强”。志,记。)——《史记·屈原贾生列传》(4) 又如:永志不忘(5) 向慕老生惜岁月,烈士志功名。——陆游《感秋》(6) 记载,记录《齐谐》者,志怪者也。——《庄子·逍遥游》。释文:“志,记也。”掌天星,以志星辰日月之变动。——《周礼·春官·保章氏》就是张华的《博物志》,也不过志其一二。——《醒世恒言》(7) 又如:志书(记事的书);志乘(记载历史的书);杂志(8) 叙述汝将行,盍志而子美德乎?——《荀子·尧问》动词(1) (形声。言形志声。本义:记忆)(2) 同本义誌,记誌也。——《说文新附》誌,记也。——《字诂》亮少警敏,博见图史,一经目辄志于心。——《新唐书》(3) 又如:志而不忘(牢记心中,永远不会忘怀)(4) 记录太古之事灭矣,孰志之哉?——《列子》(5) 又如:志异(记载奇异之事);志怪(记载怪异之事);志记(史书中的志和记)(6) 做记号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晋· 陶潜《桃花源记》(7) 又寻向所志。名词(1) 标记;记号襄阳土俗,邻居种桑树于界上为志。——《南齐书·韩孙伯传》(2) 又如:志桩(刻有尺度的木桩)(3) 记事的文章或书籍 。如:墓志;地方志;志表(墓表);志铭(墓志名)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