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含耳的词语
- 251、耳习目染: 耳习目染ěr xí mù rǎn (1) 形容听得多了,见得多了,自然而然受到影响 例 终日耳习目染,不学自会三分 英 be unconsciously influenced by what one frequently hears and sees
- 252、耳目濡染: 濡:沾湿;染:沾染。形容听得多了,见得多了,自然而然受到影响。
- 253、目濡耳染: 目濡耳染mù rú ěr rǎn (1) 形容听得多了,见得多了,自然而然受到影响 例 终日目濡耳染,不学自会三分 英 be unconsciously influenced by what one frequently hears and sees
- 254、目擩耳染:因耳目经常接触而受到影响。
- 255、目染耳濡:因经常眼见与耳闻而受影响。亦作耳濡目染。
- 256、酋耳: 1.传说中的兽名。似虎而大,尾特长。
- 257、秋风过耳: 秋风过耳qiūfēng-guò’ěr (1) 比喻毫不动心 例 富贵之于我,如秋风之过耳。——汉·赵晔《吴王寿梦传》 英 like an autumn breeze passing by the ear
- 258、拭目倾耳: 拭目倾耳shìmù-qīng ěr (1) 拭目:擦了眼睛看。倾耳:侧过耳朵听。形容仔细看听 英 watch and listen attentively
- 259、倾耳注目:认真听,用心看。多用于老百姓对权势大、令人敬畏的人。
- 260、倾耳而听: 倾耳而听qīng’ěr’értīng (1) 倾:侧向一边。形容集中注意地听 例 倾耳而听之,不可得而闻也。——孔子《闲居》 英 listen attentively
- 261、倾耳:谓侧着耳朵静听。
- 262、倾耳细听:侧耳留意而听。
- 263、窃锺掩耳: 亦作“窃钟掩耳”。
- 264、窃钟掩耳: 1.亦作"窃钟掩耳"。 2.《吕氏春秋.自知》:"百姓有得锺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揜其耳。"后因以喻自欺欺人。
- 265、墙有耳: 1.比喻秘密易于外泄。语本《诗.小雅.小弁》:"君子无易由言,耳属于垣。"
- 266、钳耳:古代关西复姓。
- 267、土耳其: 土耳其Tǔ’ěrqí (1) 地跨亚、欧两洲,面积78万平方公里,亚洲部分占近97%,人口5694万(1990),首都安卡拉。经济以农业为主,矿产中重晶石储量居世界前列,安哥拉羊毛和土耳其地毯世界闻名 英 Tur1
- 268、言提其耳: 1.揪着他耳朵。谓恳切地教诲。言﹐助词。
- 269、土耳其人: 土耳其的主体民族。少数分布在德国等国。约44935万人(1985年)。讲土耳其语。信伊斯兰教。主要从事农业,兼营畜牧业。
- 270、土耳其鸡: 即吐绶鸡。通称火鸡。
- 271、普耳:即普尔钱。
- 272、蒲式耳: 蒲式耳púshì’ěr (1) 英美制计量单位,计量干散颗粒物的体积时用,一蒲式耳合8加仑 英 bushel
- 273、飘风过耳: 比喻对某件事情漠不关心或不当一回事。
- 274、竹批耳: 1.亦称"竹批耳"。 2.古代《相马经》称良马的双耳为"耳如削竹"﹑"耳如杨叶"。意谓其双耳外形小而尖削﹐犹如被斜削的竹筒﹐或如杨树的叶片。
- 275、竹批双耳: 1.亦称"竹批耳"。 2.古代《相马经》称良马的双耳为"耳如削竹"﹑"耳如杨叶"。意谓其双耳外形小而尖削﹐犹如被斜削的竹筒﹐或如杨树的叶片。
- 拼音ěr
- 注音ㄦˇ
- 笔划6
- 繁体耳
- 五笔BGHG
- 五行火
基本释义
名词(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耳朵形。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耳朵)(2) 同本义耳,主听也。——《说文》耳者,肾之候。——《白虎通·情性》耳者,心之候。——《春秋·元命苞》耳目者,心思之助也。——《鬼谷子·权篇》坎为耳。——《易·说卦》忠言逆耳利于行。——明· 刘基《苦斋记》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宋· 苏轼《石钟山记》(3) 又如:耳目官(指耳、目两种器官);耳斡儿(亦作“耳挖子”。掏耳垢的小勺,另一头有尖头);耳朵垂子(借指耳窝);耳根厢(耳边);耳顺(六十岁)(4) 听觉,听力 。如:耳识,耳性(记性);耳重(重听。耳朵听觉不灵敏);(5) 耳状的东西 。如:索耳;吊耳;木耳;银耳;虎耳草;耳杯(两侧有便于拿取的耳提的杯子)(6) 谷物在雨淋后所生的芽禾头生耳黍穗黑,农夫田父无消息。——杜甫《秋雨叹三首》(7) 位置在两旁的如:耳门;耳房动词(1) 听到,听说 。如:耳食之学(传闻中得到的浮浅知识);耳顽(听不进去);耳生(听来生疏);耳决(犹耳闻)(2) 附耳而语 。如:耳言(犹耳语);耳报(暗中报告,私下传言);耳提面命(当面讲,甚至揪着耳朵讲。比喻教导得殷勤恳切)(3) 通“佴”。退后,居次人自为种而天下耳。——《庄子·天运》(1) 表示限制,相当于“而已”、“罢了”技止此耳。——唐· 柳宗元《三戒》止增笑耳——《聊斋志异·狼三则》子曰∶“二三子! 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论语·阳货》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三十里耳。——《史记》(2) 表示肯定或语句的停顿与结束,如同“矣”,相当于“了”、“啊”、“也”田横,齐之壮士耳。——《资治通鉴》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史记》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而”故化成俗定,则为人臣者,主耳忘身,国而忘家,公耳忘私。——贾谊《治安策》 [查看更多]
E开头的拼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