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含耳的词语
- 76、目不忍视,耳不忍闻: 词语解释⒈ 眼睛不忍看,耳朵不忍听。形容景象极其悲惨。
- 77、里耳:俚俗人之耳。比喻平民低下的欣赏能力和趣味。
- 78、六耳: 谓第三者。
- 79、乱人耳目: 乱人耳目luànrén’ěrmù (1) 指故意去迷惑人 例 我倒疑惑那是吴荪甫他们故意造的谣言,乱人耳目!——茅盾《子夜》 英 cheat;to disturb one's sight and hearing
- 80、龙耳:旧时堪舆家称风水特好的葬地。
- 81、口耳相传: 口耳相传kǒu ěrxiāngchuán (1) 指口头传授 英 pass from mouth to mouth
- 82、口耳之学:道听途说中所知道的一些肤浅的并非真正有意义的学问。
- 83、口耳讲说: 词语解释⒈ 耳朵刚听到嘴就说出去了。
- 84、交耳: 1.贴耳说话。
- 85、焦耳热功当量实验: 词语解释⒈ 焦耳所做的证明热和功有相当性的实验。焦耳在电机线圈的转轴上绕两根细线,分别跨过相距27.4米的定滑轮后垂挂几英磅重的砝码。线圈浸在量热器的水中。由砝码下落距离可算出机械功大小,由水温变化可算出热量多少。1843年他得到热功当量为4.511焦耳/卡(现代公认值为4.187焦耳/卡)。后经改进实验,他又得到热功当量为4.145焦耳/卡。1849年他对各种测定数据进行分析,得到数值为4.154焦耳/卡的结论。
- 86、接耳交头:交头:头靠着头。接耳:嘴挨着耳朵。形容人与人靠得很近低声交谈。
- 87、惊耳:使人听到后震惊﹑惊异。
- 88、久闻大名,如雷贯耳: 词语解释久闻大名,如雷贯耳[ jiǔ wén dà míng,rú léi guàn ěr ]⒈ 客套语。谓早已知道对方的声名。引证解释⒈ 客套语。谓早已知道对方的声名。引《三国演义》第三八回:“玄德 下拜曰:‘ 汉 室末胄, 涿郡 愚夫,久闻先生大名,如雷贯耳。’”《儿女英雄传》第十五回:“晚生久闻大名,如雷贯耳,要想拜见拜见。”
- 89、黄耳寄书:指传递书信。参见:[[黄耳]]
- 90、感心动耳:是形容音乐极其感动人。
- 91、过耳秋风:无实际作用的身外之物。
- 92、过耳之言:听来的传言不值得认真对待
- 93、过耳春风: 过耳春风guò ěr chūn fēng (1) 指男女交欢一次 例 不是长久夫妻,也算过耳春风。——《金瓶梅》 英 a sexual intercourse
- 94、国耳忘家,公尔忘私: 词语解释⒈ 为了国家忘了自己的家,为了公事忘了私事。形容一心为国为公。
- 95、发明耳目:发明:启发,使明白
- 96、发皇耳目:发皇:启发。开阔视听,扩大见闻。
- 97、耳食之徒:不守法纪或图谋作乱的人。
- 98、耳闻是虚,眼观为实: 词语解释⒈ 亲自听到的还不足为信,只有亲眼看到的才是真实可靠的。
- 99、耳听是虚,眼见为实: 词语解释⒈ 虚:虚假。听到的不足信,亲眼看到的才真实可靠。
- 100、耳听是虚,眼见是实: 词语解释⒈ 虚:虚假。听到的不足信,亲眼看到的才真实可靠。
- 拼音ěr
- 注音ㄦˇ
- 笔划6
- 繁体耳
- 五笔BGHG
- 五行火
基本释义
名词(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耳朵形。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耳朵)(2) 同本义耳,主听也。——《说文》耳者,肾之候。——《白虎通·情性》耳者,心之候。——《春秋·元命苞》耳目者,心思之助也。——《鬼谷子·权篇》坎为耳。——《易·说卦》忠言逆耳利于行。——明· 刘基《苦斋记》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宋· 苏轼《石钟山记》(3) 又如:耳目官(指耳、目两种器官);耳斡儿(亦作“耳挖子”。掏耳垢的小勺,另一头有尖头);耳朵垂子(借指耳窝);耳根厢(耳边);耳顺(六十岁)(4) 听觉,听力 。如:耳识,耳性(记性);耳重(重听。耳朵听觉不灵敏);(5) 耳状的东西 。如:索耳;吊耳;木耳;银耳;虎耳草;耳杯(两侧有便于拿取的耳提的杯子)(6) 谷物在雨淋后所生的芽禾头生耳黍穗黑,农夫田父无消息。——杜甫《秋雨叹三首》(7) 位置在两旁的如:耳门;耳房动词(1) 听到,听说 。如:耳食之学(传闻中得到的浮浅知识);耳顽(听不进去);耳生(听来生疏);耳决(犹耳闻)(2) 附耳而语 。如:耳言(犹耳语);耳报(暗中报告,私下传言);耳提面命(当面讲,甚至揪着耳朵讲。比喻教导得殷勤恳切)(3) 通“佴”。退后,居次人自为种而天下耳。——《庄子·天运》(1) 表示限制,相当于“而已”、“罢了”技止此耳。——唐· 柳宗元《三戒》止增笑耳——《聊斋志异·狼三则》子曰∶“二三子! 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论语·阳货》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三十里耳。——《史记》(2) 表示肯定或语句的停顿与结束,如同“矣”,相当于“了”、“啊”、“也”田横,齐之壮士耳。——《资治通鉴》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史记》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而”故化成俗定,则为人臣者,主耳忘身,国而忘家,公耳忘私。——贾谊《治安策》 [查看更多]
E开头的拼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