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含耳的词语

  • 176、以耳代目:目:眼睛。用耳朵来代替眼睛,即把听到的当成亲眼看见的。形容不亲自调查研究,轻信传言。也作“以耳为目”。
  • 177、擪耳:掩耳。亦以喻不闻世事。
  • 178、洋洋盈耳:  形容讲话、读书等声音悦耳感人。
  • 179、佯打耳睁:犹言假装没有听到,没有看见。
  • 180、中耳炎: 中耳炎zhōng ěryán (1) 以疼痛、发热、眩晕及听力异常为特征的中耳的炎症 英 otitis media
  • 181、焉耳:亦作'焉耳'。于是,而已。
  • 182、遮掩耳目:谓遮掩别人的视听,掩饰真情。
  • 183、掩耳而走:掩:遮盖。捂着耳朵走开。指不愿听别人的话
  • 184、掩耳: 1.捂住耳朵不听。 2.指不闻不问。 3.御寒护耳的用品。
  • 185、掩人耳目: 掩人耳目yǎnrén’ěrmù (1) 掩:遮盖。堵住人的耳朵,遮住人的眼睛。比喻以假象来蒙蔽别人 例 那两个和尚,却不都烧死?又好掩人耳目。——《西游记》 英 deceive the public;hood wink people
  • 186、熏耳: 1.亦作"熏耳"。 2.用火灼耳。古代酷刑之一。
  • 187、威耳逊:(charlesthomsonreeswilson,1869-1959)英国物理学家。剑桥大学博士、教授。英国皇家学会会员。设计和制作了威耳逊云室,用来观察和拍摄带电粒子的径迹。为此与康普顿共获192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还研究大气电现象,研制成测量大气电的静电计。
  • 188、黄耳蕈: 即黄耳菌。
  • 189、贲门耳穴: 贲门,耳穴名。
  • 190、耳鸣目眩:眩:眩晕。两耳作响,两眼眩晕
  • 191、眩目震耳:光彩耀眼,声响震耳。形容非常繁华喧闹。
  • 192、煖耳:耳套。寒冷时戴在耳朵上以保暖。
  • 193、许由洗耳:许由:远古时代人名。许由洗自己的耳朵,指不想当官
  • 194、秀耳: 1.大耳。
  • 195、熊耳:山名。在河南省宜阳县。秦岭东段支脉。山名。在湖南省。
  • 196、熊耳兵:汉光武帝镇压赤眉军,兵压宜阳,刘盆子等肉袒降,积兵甲宜阳城西,与熊耳山齐。见《后汉书.刘盆子传》。后用为降兵的典实。
  • 197、没耳性: 犹言没记性。
  • 198、双耳效应:效应 xiàoyìng 由某种动因或原因所产生的一种特定的科学现象,通常以其发现者的名字来命名法拉第效应
  • 199、土耳其海峡:被称为“天下咽喉”的土耳其海峡(又称黑海海峡)是连接黑海与地中海的唯一通道,它包括博斯普鲁斯海峡(又叫伊斯坦布尔海峡)、马尔马拉海和达达尼尔海峡(又叫恰纳卡莱海峡)三部分,全长361千米,整个海峡呈东北-西南走向,是亚、欧两洲的分界线。
  • 200、枲耳:草名。即卷耳。也称苍耳。
  • 拼音ěr
  • 注音ㄦˇ
  • 笔划6
  • 繁体
  • 五笔BGHG
  • 五行

基本释义

名词(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耳朵形。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耳朵)(2) 同本义耳,主听也。——《说文》耳者,肾之候。——《白虎通·情性》耳者,心之候。——《春秋·元命苞》耳目者,心思之助也。——《鬼谷子·权篇》坎为耳。——《易·说卦》忠言逆耳利于行。——明· 刘基《苦斋记》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宋· 苏轼《石钟山记》(3) 又如:耳目官(指耳、目两种器官);耳斡儿(亦作“耳挖子”。掏耳垢的小勺,另一头有尖头);耳朵垂子(借指耳窝);耳根厢(耳边);耳顺(六十岁)(4) 听觉,听力 。如:耳识,耳性(记性);耳重(重听。耳朵听觉不灵敏);(5) 耳状的东西 。如:索耳;吊耳;木耳;银耳;虎耳草;耳杯(两侧有便于拿取的耳提的杯子)(6) 谷物在雨淋后所生的芽禾头生耳黍穗黑,农夫田父无消息。——杜甫《秋雨叹三首》(7) 位置在两旁的如:耳门;耳房动词(1) 听到,听说 。如:耳食之学(传闻中得到的浮浅知识);耳顽(听不进去);耳生(听来生疏);耳决(犹耳闻)(2) 附耳而语 。如:耳言(犹耳语);耳报(暗中报告,私下传言);耳提面命(当面讲,甚至揪着耳朵讲。比喻教导得殷勤恳切)(3) 通“佴”。退后,居次人自为种而天下耳。——《庄子·天运》(1) 表示限制,相当于“而已”、“罢了”技止此耳。——唐· 柳宗元《三戒》止增笑耳——《聊斋志异·狼三则》子曰∶“二三子! 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论语·阳货》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三十里耳。——《史记》(2) 表示肯定或语句的停顿与结束,如同“矣”,相当于“了”、“啊”、“也”田横,齐之壮士耳。——《资治通鉴》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史记》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而”故化成俗定,则为人臣者,主耳忘身,国而忘家,公耳忘私。——贾谊《治安策》 [查看更多]

E开头的拼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