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含虎的词语

  • 326、虎爪书: 1.书体名。
  • 327、虎头上捉虱子:比喻干危险的事情
  • 328、龙骧虎视: 龙骧虎视lóngxiāng-hǔshì (1) 骧:马昂头。形容气宇轩昂,气概威武。比喻有雄才大略 英 prance like the dragon and glance like the tiger——to cherish great ambition;be awesome and inspiring with dragon tread and tiger glance
  • 329、狮威胜虎:喻悍妇的声威。
  • 330、狮虎当道: 狮虎当道shīhǔ-dāngdào (1) 危险的阻障;尤指作为不采取行动的借口而捏造的或夸大了的危险 例 狮虎当道,艰险重重 英 lion in the way
  • 331、鹰扬虎噬: 如鹰飞扬,似虎噬咬。形容耀武扬威,穷凶极恶。
  • 332、虎噬: 1.虎啮食。比喻勇猛。
  • 333、三夫成市虎:比喻谣言重复多次,就能使人信以为真。《战国策.魏策二》:"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庞葱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王察之矣。'"又《秦策三》:"闻'三夫成市虎,十夫揉椎,众口所移,毋翼而飞。'"亦作"三人成市虎"。《淮南子.说山训》:"众议成林,无翼而飞,三人成市虎,一里能挠椎。"
  • 334、市虎:市中的老虎。市本无虎,因以比喻流言蜚语。 比喻横行市井的恶霸。 旧时称行于市区的汽车。以其易伤人,故称。
  • 335、诗虎: 1.喻作诗能手。 2.用诗句为谜面的谜语。因虎难射中﹐形容谜的难猜﹐故名。
  • 336、虎声虎气: 1.形容说话态度粗鲁。
  • 337、舍身饲虎: 佛教故事。传说释迦牟尼过去世曾经是国王摩诃罗陀的幼子摩诃萨埵,在竹林中看见七只小虎围着一只饥渴羸弱的母虎。王子遂生大悲心,舍身以饲饿虎。见《金光明经•舍身品》、《贤愚经•摩诃萨埵以身施虎》。
  • 338、射虎:指汉李广和三国吴孙权射虎的故事。 诗文中常用以形容英雄豪气。猜灯谜。灯谜亦名灯虎﹐故称。
  • 339、白虎煞: 白虎煞,古代中国星相家所说的一种凶神,迷信的人指给人带来灾祸的人。
  • 340、傻虎虎:形容幼稚不更事或朴实憨厚。
  • 341、老虎头上搔痒:比喻胆大妄为。
  • 342、三人成市虎:比喻谣言重复多次,就能使人信以为真。《战国策.魏策二》:"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庞葱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王察之矣。'"又《秦策三》:"闻'三人成市虎,十夫揉椎,众口所移,毋翼而飞。'"亦作"三人成市虎"。《淮南子.说山训》:"众议成林,无翼而飞,三人成市虎,一里能挠椎。"
  • 343、三人成虎:比喻谣言重复多次,就能使人信以为真。《战国策.魏策二》:"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庞葱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王察之矣。'"又《秦策三》:"闻'三人成虎,十夫揉椎,众口所移,毋翼而飞。'"亦作"三人成市虎"。《淮南子.说山训》:"众议成林,无翼而飞,三人成市虎,一里能挠椎。"
  • 344、出林乳虎:乳虎:尚在吃奶的小虎。走出树林的小老虎。比喻勇猛的小将
  • 345、乳虎: 乳虎rǔhǔ (1)幼虎。乳,动词,吃奶 英 sucking tiger
  • 346、郑氏羣虎:五代 时 郑昌 八子的合称。 宋叶廷珪 《海录碎事·人事》:“ 五代闽中郑昌 有八子,皆以词学闻,号‘郑 氏羣虎’。”
  • 347、虎入羊群:  比喻以强制弱,毫无阻挡。
  • 348、龙跧虎卧: 犹言龙蟠虎踞。喻山势逶迤起伏。
  • 349、虎父犬子:将门:将、相的家庭。比喻父辈有才能,子孙也不会有庸才俗辈。
  • 350、虎躯一震:本来的意思是说吃惊的意思,但在网络小说中有了另外一层含义。“虎躯一震,浑身散发出王霸之气”常表示主角用主角特有的主角技能,提升自己的气势,对别人进行精神威压,使别人降伏,或使女主角受到震撼、爱上主角。
  • 拼音
  • 注音ㄏㄨˇ
  • 笔划8
  • 繁体
  • 五笔HAMV

基本释义

名词(1) (象形。金文字形象以虎牙、虎纹为特征的虎形。本义:老虎)(2) 同本义 ,亚洲产的一种大型食肉类哺乳动物( Panthera tigris ),在黄褐色的毛皮上有黑色横纹,尾长而无簇毛,有黑圈,下体大部白色,无鬣,典型的体形比狮子略大虎,山兽之君。——《说文》阚如虓虎。——《诗·大雅·常武》虎狼之心。——《史记·项羽本纪》苛政猛于虎。——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曹公豺虎也。——《资治通鉴》气吞万里如虎。——宋·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3) 又如:虎螭(虎与龙);虎啸(虎吼叫);虎跃(猛虎腾跃);虎残(虎口余生)(4) 凡伤害物类之虫,也以虎名之 。如:蝇虎;蝎虎守宫善捕蝎蝇,故得虎名。——《本草纲目》(5) 姓形容词(1) 比喻威武勇猛 。如:虎虎势势(形容勇猛的样子);虎豹(比喻勇猛的战士);虎旅(指勇猛的军队)(2) 比喻残酷凶暴或问酷吏。曰:“虎哉!虎哉!角而翼者也”。——《法言》动词(1) 〈方〉∶脸色陡变而露出严厉或凶恶的表情 。如:虎视鹰瞵(形容凶狠地注视着,将欲有所攫取)(2) 吓唬。也作“唬” 。如:虎虝(吓唬;恐吓);虎唬(威吓);虎吓(犹吓唬)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