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含铜的词语

  • 251、炼铜:精炼的铜。
  • 252、铜盘奁子:铜制盛器。
  • 253、莲铜:即莲花漏。
  • 254、铜章吏:指郡县长官或相应的官职。
  • 255、破铜烂铁:1.破旧锈烂无用的铜铁器。 2.泛指各种破旧无用的器物。
  • 256、铜蓝:矿物名。亦称"铜靛"。呈细薄片状﹐性脆﹐稍具弹性。通常多以粉末状和被膜出现。靛蓝色﹐条痕灰色至黑色。产于铜矿床次生硫化物富集带中﹐为炼铜主要原料之一。
  • 257、夔纹铜禁:西周夔纹铜禁是禁类青铜器中的精品。
  • 258、铜矿:可以利用的含铜的自然矿物集合体的总称。
  • 259、黄铜矿:黄铜矿是 一种铜铁硫化物矿物。
  • 260、铜扣:铜元﹔铜钱。
  • 261、铜坑:亦作“铜阬”。开采铜矿的坑穴。
  • 262、铜阬: 开采铜矿的坑穴。
  • 263、铜柯:刚劲﹑苍郁的树枝。
  • 264、铜爵: 1.见"铜雀"。
  • 265、铜爵楼: 1.楼阁名。在铜雀台上。
  • 266、铜爵台: 1.亦作"铜爵台"。汉末建安十五年冬曹操所建。周围殿屋一百二十间﹐连接榱栋﹐侵彻云汉。铸大孔雀置于楼顶﹐舒翼奋尾﹐势若飞动﹐故名铜爵台。故址在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南古邺城的西北隅﹐与金虎﹑冰井合称三台。 2.乐府平调曲名。又名"铜雀妓"。
  • 267、铜面具:古代将士出征时常戴之以作防护和威慑敌人的铜制面具。
  • 268、铜鲸:铜制的鲸形贮水器。
  • 269、精铜:精炼的铜。
  • 270、铜竟: 铜竟tóng jìng (1) 古代铜制的照面用具。一般作圆形,照面的一面磨光发亮,背面常铸花纹。历代曾有各种形状和图案的铜竟。清代以后逐渐为玻璃镜所代替 英 bronze mirror
  • 271、铜镜: 铜镜tóngjìng (1) 古代铜制的照面用具。一般作圆形,照面的一面磨光发亮,背面常铸花纹。历代曾有各种形状和图案的铜镜。清代以后逐渐为玻璃镜所代替 英 bronze mirror
  • 272、燧铜镜:青铜凹面镜。古代用以聚集日光而取火。
  • 273、青铜镜: 1.青铜制作的镜子。
  • 274、铜镜反应: 能形成铜镜的反应,由硫酸铜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铜,再用乙醛还原,即有红色的氧化亚铜沉淀产生,在试管壁上形成铜镜。常用此反应检验醛基的存在。
  • 275、铜井:1.山名。 2.用铜作井口的水井。
  • 拼音tóng
  • 注音ㄊㄨㄥˊ
  • 笔划11
  • 繁体
  • 五笔QMGK
  • 五行

基本释义

名词(1) (形声。从金,同声。本义:金属名,古称赤金)(2) 同本义铜,赤金也。——《说文》章山之铜,所谓丹阳铜也。今世有白铜,盖点化为之,非其本质。——《汉书·货殖列传》以精铜铸成。——《后汉书·张衡传》首衔同凡。(3) 以一价和二价为主的金属元素,有延性和展性,是热和电最佳导体之一,是唯一的能大量天然产出的金属,也存在于各种矿石(例如黄铜矿、辉铜矿、斑铜矿、赤铜矿和孔雀石)中,能以金属状态及黄铜、青铜和其他合金的形态用于工业、工程技术和工艺上。如:铜山(出产铜矿的山);铜花(铜屑);铜金(赤铜);铜粉(铜屑。铜和其他金属熔融在一起所做出来的黄金色粉状合金,可当作颜料);铜陵(产铜的山);铜落(铜屑。可入药);铜腥(铜的腥臭味)(4) 铜制的 。如:铜丸(铜铸的小球);铜牙(弩上钩弦的钩叫牙,以铜制者称铜牙);铜瓦(铜制的瓦);铜史(漏刻铜壶上的铜人像);铜印(铜铸的印章。也称“铜章”);铜兵(铜制的兵器);铜狄(铜铸的人。即“铜人”。或称“金人”);铜洗(铜制的盥洗用具);铜柱(铜制的柱子);铜荷(铜制的烛台。形似荷叶);铜猊(铜制的狮形香炉);铜浑(铜制的浑天仪。又叫“铜仪”);铜鼻(古代官印上铜制的鼻状纽孔)(5) 铜铸的货币。也用以泛指金钱(6) 铜制乐器太子生而泣,太师吹铜,曰:“声中某律”。——汉· 贾谊《胎教》(7) 铜印不由其德,五两之纶,半通之铜,亦泰矣。——《法言》(8) 铜镜对客心如怯,窥铜只自怜。——明· 袁宏道《病起偶题》形容词(1) 喻坚固的 。如:铜郭(形容城郭的坚固,如同铜铸一般);铜堞(像铜铁般坚固的城堞。堞是城上的女墙);铜楼(华美坚固的楼房);铜山铁壁(比喻风节的坚毅刚正);铜头铁额(比喻人非常勇猛强悍)(2) 喻坚强,强大有力的 。如:铜豌豆(喻有经验的老狎妓者)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