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含三的词语
- 276、一国三公: 一国之中有三个主公。比喻令出多门,事权不一。
- 277、一举三反: 《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后以“一举三反”指善于推理,能由此及彼。
- 278、一九三六年春在太原: 词语解释一九三六年春在太原[ yī jiǔ sān liù nián chūn zài tài yuán ]⒈ 报告文学。宋之的作于1936年。叙写1936年春天作者在军阀阎锡山统治下的太原的见闻。采用新闻剪辑的手法,将日常生活素材作了适当剪裁,反映了人民大众的凄惨生活。并以自然界的春天,反衬社会的严酷无情,抨击了反动军阀的法西斯统治。
- 279、一口三舌:比喻唠叨、话多。
- 280、一岁三迁: 谓升迁极速。
- 281、一着被蛇咬,三年怕井绳: 词语解释⒈ 比喻在某件事情上吃过苦头,以后一碰到类似的事情就害怕。
- 282、余一余三:《礼记.王制》:"以三十年之通,制国用。"孔颖达疏:"每年之率,入物分为四分,一分拟为储积,三分而当年所用。二年又留一分,三年又留一分。是三年揔得三分,为一年之蓄。三十年之率,当有十年之蓄。"又《汉书.食货志上》:"民三年耕,则余一年之畜……三考黜陟,余三年食。"后遂以"余一余三"谓连年丰收,家有储粮,国库充盈。
- 283、余声三日: 语出《列子•汤问》:“﹝韩娥﹞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后因以“余声三日”形容乐声余韵无穷,不绝于耳。
- 284、语四言三:信口乱说闲话。
- 285、约法三章: 约法三章yuēfǎ-sānzhāng (1) 泛称订立简明的条约使人共同遵守 例 昔高祖约法三章,黎民皆感其德。——《三国演义》 英 simple agreement with the people by a new government
- 286、下三流:谓地位低微。
- 287、血国三千:喻指众多的诸侯国。商贾及得国者可以从中取利﹐犹如蚊虫有无穷的血源可以吸食自肥﹐故称。
- 288、新官上任三把火: 1.谓官员新上任﹐总要装腔作势﹐以显威风。亦谓官员刚上任时﹐常要做几件事以表现自己的才干和改革时政的决心﹐过后也就一切如旧。
- 289、新箍马桶三日香: 1.比喻对新来的人﹑新做的事最初几天兴趣很大﹐但未必能持久。
- 290、新开茅厕三日香: 1.见"新箍马桶三日香"。
- 291、性三品说:汉董仲舒和唐韩愈的人性学说。董仲舒把人性区分为所谓"圣人之性"﹑"中民之性"和"斗筲之性"。主张"名性不以上,不以下,以其中名之"。因"中民之性"可上可下,可善可恶,"性待渐于教训,而后能为善"。韩愈进一步提出"性之品有上中下三"并把"性"和"情"对立起来,"性"的内容为"仁﹑义﹑礼﹑智﹑信",是"与生俱生"的;"情"的内容为"喜﹑怒﹑哀﹑惧﹑爱﹑恶﹑欲",是"接于物而生"的。参阅汉董仲舒《春秋繁露.实性》﹑唐韩愈《原性》。
- 292、同三品:唐代任宰相者之衔名。唐不设宰相之名,以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掌宰相之权。以他官居宰相之职者,亦假以他名,如参议得失﹑参知政事。后李绩以太子詹事同中书门下三品,意即同侍中﹑中书令。"同三品"之名盖起于此。高宗以后,为宰相者必加"同中书门下三品",虽高品亦然,惟三公﹑三师﹑中书令除外。其后改易官名,而张文瓘以东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同三品"入衔自此始。参阅《新唐书.百官志一》。
- 293、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词语解释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sān tiān dǎ yú,liǎng tiān shài wǎng ]⒈ 比喻做事情、做学问没有恒心,时断时续,不能持之以恒。英work by fits and starts;引证解释⒈ 见“三日打鱼,两日晒网”。国语辞典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sān tiān dǎ yú liǎng tiān shài wǎng ]⒈ (谚语)比喻行事没有恒心,时停时续,不能坚持。也作「三日打鱼,两日晒网」。例如:「这些富家子弟做事,本来就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成不了气候。」
- 294、三体:1.指《诗经》的风、雅、颂三体。《诗·豳风·七月》“七月流火”唐 孔颖达 疏:“诸诗未有一篇之内备有风、雅、颂,而此篇独有三体者。” 2.指 唐 诗的七绝、七律、五律三体。宋 周弼 有《三体唐诗》六卷,即选此三体。 3.指 唐 人赋诗唱和的三体。清 金埴《不下带编》卷三:“今人概言和韵,而不知 唐 诗賡和有三体,一曰依韵,一曰次韵,一曰用韵。”原注:“依韵,用在一韵,不用其字。次韵,和元韵,效其次第。此创于 元、白,其集中曰次用本韵是也。又次韵亦曰步韵,曰踵韵。用韵,但用彼韵,不次先后。”4.汉字的三种字体。在真书流行前,称古文、篆书、隶书为三体。《后汉书·儒林传序》:“灵帝 乃詔诸儒正定五经,刊於石碑,为古文、篆、隶三体书法,以相参验。”《旧唐书·隐逸传·司马承祯》:“承禎 颇善篆、隶书,玄宗 令以三体写《老子经》。”《宋史·文苑传三·句中正》:“﹝ 句中正 ﹞尝以大小篆、八分三体书《孝经》摹石,咸平 三年表上之。” 5.汉字的三种字体。真书、行书、草书。《新唐书·柳公权传》:“宣宗 召至御座前,书纸三番,作真、行、草三体。” 6.史学中称编年、纪传与纪事本末三种体裁。编年体始于《春秋》,纪传体始于《史记》,后 宋 袁枢 创纪事本末体,史部分类乃相沿分为三体。
- 295、三台五马:五马六猴 wǔmǎ-liùhóu 形容不守规矩、不受管束的人
- 296、三台: 1.星名。 2.喻三公。
- 297、三天两头: 犹言经常。
- 298、三头六面: 谓当着众人或有关各方之面。
- 299、三头两日: 三二天。形容时间相隔很近。
- 300、三头两面: 喻奉承拍马,玩弄两面手法。
- 拼音sān
- 注音ㄙㄢ
- 笔划3
- 繁体三
- 五笔DGGG
- 五行金
基本释义
数词(1) (指事。本义:数目。二加一的和)(2) 同本义三,天地人之道也。从三数。——《说文》三,数名。——《广韵》二与一为三。——《庄子·齐物论》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王三赐命。——《易·师》。荀注:“三者阳德成也。”结恨三泉。——《后汉书·袁绍传》。注:“三者数之小终。”有不速之客三人来。——《易·需》纪之以三。——《国语·周语下》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战国策》(3) 又如:三叉(三歧的道路);三木(古时套在犯人颈、手、足上的刑具);三节(农历二月一日中和节、三月三上巳节、九月九日重阳节);三学(太学、武学、宗学;或指府学、州学、县学);三衙(三次,三回);三巡(斟茶或酒三次);三休(三顿);三脚猫(比喻虚有其名而无真本事的人);三班六房(明清时地方官署中吏役的总称);三已(谓三度或多次罢官);三五(谓十五天;十五岁)(4) 表示多数或多次鲁仲连辞让者三。——《战国策》卷我屋上三重茅。——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史记·屈原贾生列传》(5) 又如:三思台(胸膛或心脏);三传(指多知古事,有才学的人);三江(长江流经武汉地区附近的主流与支流等众多水道的总称);三汲(多次取水);三反(多次往返);三辟(多次征召);三回五次(多次);三折(多次受挫);三求四告(再三求告)(6) 三倍 。如:三耦(二人为耦,三耦则六人)名词(1) 指历中九宫的第三宫,即东方震位 。如:三五(九宫术谓三生五死)(2) 指君、父、师 。如:三尊(三种最受尊敬的人。指君、父、师)(3) 指天、地、人 。如:三一(传说中的天一、地一、太一三神);三才(天、地、人);三元(指天、地、人);三气(指天、地、人之气);三极(三才,天、地、人);三仪(谓天、地、人);三灵(指天、地、人)(4) 指三皇 。如:三王(指夏、商、周三代之君);三五(指三皇五帝);三君(指春秋时鲁国宣公、成公、襄公三国君);三皇五帝(泛指远古时代的帝王)(5) 指三颗星三星在天。——《诗·唐风·绸缪》(6) 又如:三台星(星官名。共六星。两两相比,称上台、中台、下台)(7) 哲学用语。我国古代思想家用以称天地气合而生万物的和气 。如:三一(道家语,指由精、神、气三者混而为一之道);三花(道教指人的精、气、神)(8) 姓 [查看更多]
S开头的拼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