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含三的词语
- 326、三班六房: 旧时州县衙门中吏役的总称。指分掌缉捕罪犯、看守牢狱、站堂行刑等职务的快、皂、壮三班和吏、户、礼、兵、刑、工六房的书办、胥吏。
- 327、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词语解释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sān shí liù jì,zǒu wéi shàng jì ]⒈ 指陷入困境时,别无办法,一走了事。英the best policy is to go away;引证解释⒈ 见“三十六策,走是上计”。国语辞典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sān shí liù jì zǒu wéi shàng jì ]⒈ 事态已经难以挽回,别无良策,唯有一走了事。参见「三十六策,走是上计」条。引元·关汉卿《窦娥冤·第二折》:「常言道的好,『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喜得我是孤身,又无家小连累,不若收拾了细软行李,打个包儿,悄悄的躲到别处,另做营生,岂不干净?」元·张国宾《合汗衫·第四折》:「我打他不过,『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只是跑,只是跑。」
- 328、三十六策,走为上策: 词语解释⒈ 指事情已经到了无可奈何的地步,没有别的好办法,只能出走。
- 329、三十六策,走为上计: 词语解释⒈ 原指无力抵抗敌人,以逃走为上策。后指事情已经到了无可奈何的地步,没有别的好办法,只能出走。
- 330、三十六策,走是上计: 词语解释三十六策,走是上计[ sān shí liù cè,zǒu shì shàng jì ]⒈ 谓局面已无可挽回,别无良策,只能一走了事。亦作: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引证解释⒈ 谓局面已无可挽回,别无良策,只能一走了事。 《南齐书·王敬则传》:“是时上疾已篤。 敬则 仓卒东起,朝廷震惧。引东昏侯 在东宫,议欲叛,使人上屋望,见 征虏亭 失火,谓 敬则 至,急装欲走。有告 敬则 者, 敬则 曰:‘ 檀公 三十六策,走是上计。汝父子唯应急走耳。’”亦作“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宋 惠洪 《冷斋夜话》卷九:“渊材 曰:‘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元 关汉卿 《窦娥冤》第二折:“常言道的好,三十六计,走为上计。”余易木 《初恋的回声》七:“女婿比较机灵,一看形势不妙,三十六计,走为上计,溜之大吉。”国语辞典三十六策,走是上计[ sān shí liù cè zǒu shì shàng jì ]⒈ 事态已经难以挽回,别无良策,唯有一走了事。也作「三十六计,走为上计」、「三十六计,走为上策」、「三十六著,走为上著」。引《南齐书·卷二六·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计,汝父子唯应急走耳。」
- 331、三士: 1.指春秋晋之狐偃﹑赵衰﹑贾佗。 2.指古之许由﹑巢父﹑池主三隐者。 3.指春秋齐之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三人勇而无礼,晏子认为将危害国家,准备除掉他们,请景公赐三人二桃,论功而食。三人相争不下,皆不食桃,自刭死。事见《晏子春秋.谏下二四》。
- 332、三食: 1.犹三餐。 2.三度日蚀。 3.指不肖子弟变卖庄园﹑书籍﹑奴婢度日。
- 333、三时:指春﹑夏﹑秋三季农作之时。 夏至后半个月。 早﹑午﹑晩。印度分一年为热﹑雨﹑寒三时。 佛教谓释迦牟尼佛逝世后,佛法将经历的正法﹑像法和末法三大时期。一般认为正法五百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见南朝陈慧思《立誓愿文》。
- 334、三十年老娘倒绷孩儿: 词语解释三十年老娘倒绷孩儿[ sān shí nián lǎo niáng dǎo bēng hái ér ]⒈ 比喻对素所熟习之事一时失手,犯了不该有的错误。引证解释⒈ 比喻对素所熟习之事一时失手,犯了不该有的错误。 宋 魏泰 《东轩笔录》卷七:“苗振 以第四人及第。既而召试馆职,一日謁 晏丞相。引晏 语之曰:‘君久从吏事,必疏笔砚。今将就试,宜稍温习也。’ 振 率然答曰:‘岂有三十年为老娘而倒綳孩子者乎!’”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念秧》:“主人俛首曰:‘作老娘三十年,今日倒綳孩儿,亦復何説!’”
- 335、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词语解释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sān shí nián hé dōng,sān shí nián hé xī ]⒈ 谓盛衰不常。国语辞典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sān shí nián hé dōng sān shí nián hé xī ]⒈ (谚语)盛衰无常。引《儒林外史·第四六回》:「成老爹道:『大先生,「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就像三十年前,你二位府上何等气势!我是亲眼看见的。』」
- 336、三十六着,走为上着: 词语解释三十六着,走为上着[ sān shí liù zhe,zǒu wéi shàng zhe ]⒈ 同“三十六策,走是上计”。引证解释⒈ 同“三十六策,走是上计”。引《水浒传》第二回:“娘道:‘我儿,三十六着,走为上着,只恐没处走。’”清 李玉 《牛头山》第七出:“皇爷不要着急,三十六着走为上着。”鲁迅 《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没有法子。‘三十六着,走为上着’,最没有弊病的是莫如不沾手。”
- 337、三十六行,行行出状元: 词语解释⒈ 各行各业都有专家、能手。
- 338、三视图:能够正确反映物体长、宽、高尺寸的正投影工程图(主视图,俯视图,左视图三个基本视图)为三视图,这是工程界一种对物体几何形状约定俗成的抽象表达方式。
- 339、三事:三件事。所指随文而异。指正德﹑利用﹑厚生。 三件事。所指随文而异。指倡德﹑和乱﹑终齐。三种官职。 指三公。 三件。
- 340、三本:三个根本。礼的三本。指天地﹑先祖﹑君师。 三个根本。治国之三本。指德﹑功﹑能。古时内府藏书,图籍各备正本﹑副本﹑贮本﹐合称三本。 三个本源。
- 341、三北防护林: 词语解释⒈ 中国西北、华北(北部)、东北(西部)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地区为解决生态失衡而营造的林业生态工程。跨十三个省、市和自治区,占国土面积42.4%,被国内外称为“世界生态工程之最”和“绿色万里长城”。规划造林3508万公顷,建设时间为1978-2050年。要求森林覆盖率达到14.95%。
- 342、三北:三次败逃。
- 343、三杯和万事,一醉解千愁: 词语解释⒈ 指饮酒可以消除烦恼,解脱愁闷。
- 344、三暗:三件不明智之事。指用兵作战时,派遣没有战斗力和不可信任的人去防守﹑出战和探察敌情。
- 345、三拳敌不得四手:谓寡不敌众。
- 346、三泉: 1.三重泉,即地下深处。多指人死后的葬处。 2.即三柱星。
- 347、三权分立: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分别由不同的国家机关独立行使、相互制约的制度。资本主义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一般由议会行使立法权,总统或内阁行使行政权,法院行使司法权。在反封建的斗争中起过进步作用。
- 348、三曲: 1.古丧礼的一种哀声。谓一举声而三折。 2.唐长安城北平康里之歌妓聚居区,分一曲﹑二曲﹑中曲,合称三曲。见唐孙棨《北里志.海论三曲中事》。 3.酒名。曲酒中品级最低的一种。
- 349、三球仪: 词语解释⒈ 又称“月地运行仪”。由代表太阳、地球和月球的三个球体组成的仪器。通过机械联动装置,可演示日食、月食的原理,以及月球盈亏、地球自然公转、昼夜与四季交替等。
- 350、三秋: 三秋sānqiū (1) 指秋收、秋耕、秋播 英 the three autumn jobs (harvesting, ploughing and sowing) (2) 指秋季的三个月 英 the three months of autumn (3) 秋季的第三个月,即农历九月 英 the third month of autumn (4) 指三年 例 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例 只言期一载,谁谓历三秋!——李白《江夏行》 英 three years
- 拼音sān
- 注音ㄙㄢ
- 笔划3
- 繁体三
- 五笔DGGG
- 五行金
基本释义
数词(1) (指事。本义:数目。二加一的和)(2) 同本义三,天地人之道也。从三数。——《说文》三,数名。——《广韵》二与一为三。——《庄子·齐物论》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王三赐命。——《易·师》。荀注:“三者阳德成也。”结恨三泉。——《后汉书·袁绍传》。注:“三者数之小终。”有不速之客三人来。——《易·需》纪之以三。——《国语·周语下》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战国策》(3) 又如:三叉(三歧的道路);三木(古时套在犯人颈、手、足上的刑具);三节(农历二月一日中和节、三月三上巳节、九月九日重阳节);三学(太学、武学、宗学;或指府学、州学、县学);三衙(三次,三回);三巡(斟茶或酒三次);三休(三顿);三脚猫(比喻虚有其名而无真本事的人);三班六房(明清时地方官署中吏役的总称);三已(谓三度或多次罢官);三五(谓十五天;十五岁)(4) 表示多数或多次鲁仲连辞让者三。——《战国策》卷我屋上三重茅。——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史记·屈原贾生列传》(5) 又如:三思台(胸膛或心脏);三传(指多知古事,有才学的人);三江(长江流经武汉地区附近的主流与支流等众多水道的总称);三汲(多次取水);三反(多次往返);三辟(多次征召);三回五次(多次);三折(多次受挫);三求四告(再三求告)(6) 三倍 。如:三耦(二人为耦,三耦则六人)名词(1) 指历中九宫的第三宫,即东方震位 。如:三五(九宫术谓三生五死)(2) 指君、父、师 。如:三尊(三种最受尊敬的人。指君、父、师)(3) 指天、地、人 。如:三一(传说中的天一、地一、太一三神);三才(天、地、人);三元(指天、地、人);三气(指天、地、人之气);三极(三才,天、地、人);三仪(谓天、地、人);三灵(指天、地、人)(4) 指三皇 。如:三王(指夏、商、周三代之君);三五(指三皇五帝);三君(指春秋时鲁国宣公、成公、襄公三国君);三皇五帝(泛指远古时代的帝王)(5) 指三颗星三星在天。——《诗·唐风·绸缪》(6) 又如:三台星(星官名。共六星。两两相比,称上台、中台、下台)(7) 哲学用语。我国古代思想家用以称天地气合而生万物的和气 。如:三一(道家语,指由精、神、气三者混而为一之道);三花(道教指人的精、气、神)(8) 姓 [查看更多]
S开头的拼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