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含三的词语
- 351、三日三夜说不了: 形容话长。
- 352、三日曲水: 指三月三日聚集在环曲水渠之旁进行的流觞宴饮活动。
- 353、三日两头: 指很频繁。
- 354、三日打鱼,两日晒网: 词语解释三日打鱼,两日晒网[ sān rì dǎ yú,liǎng rì shài wǎng ]⒈ 比喻时作时停,没有恒心。引证解释⒈ 比喻时作时停,没有恒心。引《红楼梦》第九回:“﹝ 薛蟠 ﹞因此也假来上学读书,不过三日打鱼,两日晒网,白送些束脩礼物与 贾代儒,却不曾有一些儿进益。”今多作“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周立波 《山乡巨变》下七:“‘比长性,我们都不许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盛淑君 针对 谢庆元 的寒热病提出了挑战。”国语辞典三日打鱼,两日晒网[ sān rì dǎ yú liǎng rì shài wǎng ]⒈ (谚语)比喻行事没有恒心,时停时续,不能坚持。也作「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引《红楼梦·第九回》:「因此也假来上学,不过是三日打鱼,两日晒网,白送些束修礼物与贾代儒。」
- 355、三日不弹,手生荆棘: 词语解释三日不弹,手生荆棘[ sān rì bú dàn ,shǒu shēng jīng jí ]⒈ 谓多日不弹琴,手指变得不灵活,指法就生疏。比喻业精于勤荒于嬉。
- 356、三人月:谓与月亮﹑身影为伍。形容孤独无偶。语本李白《月下独酌》诗:"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 357、三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 词语解释三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 sān rén yī tiáo xīn,huáng tǔ biàn chéng jīn ]⒈ 俗谚。比喻团结力量大。语本《易·系辞上》:“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引证解释⒈ 俗谚。比喻团结力量大。引语本《易·繫辞上》:“二人同心,其利断金。”柳青 《创业史》第一部第十四章:“有些人羡慕 郭振山,说他弟兄‘三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有些人则不满他,说他只管自己发家创业,不帮助 官渠岸 的困难户。”
- 358、三人一龙:喻三人友善如一体。
- 359、三人行,必有我师: 词语解释三人行,必有我师[ sān rén xíng,bì yǒu wǒ shī ]⒈ 谓到处有老师,应善于向人学习,取长补短。引证解释⒈ 谓到处有老师,应善于向人学习,取长补短。引《论语·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王通讯 雷祯孝 《试论人才成功的内在因素》:“三人行必有我师,不但要善于从别人的成功里吸取营养,还要善于从别人的失败里领取教训。”
- 360、三人行必有我师: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意思是说,只要虚心求教,到处都有可供学习、效法的对象。语出《论语·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361、三人误大事,六耳不通谋: 词语解释三人误大事,六耳不通谋[ sān rén wù dà shì,liù ěr bù tōng móu ]⒈ 喻人多不易保密。引证解释⒈ 喻人多不易保密。引元 关汉卿 《蝴蝶梦》第二折:“岂不闻三人误大事,六耳不通谋。”
- 362、三山骨: 指驴马后背近股外的骨骼。
- 363、三山客: 指道士。
- 364、三山二水:泛指南京的山水。
- 365、三山: 1.传说中的海上三神山。晋王嘉《拾遗记.高辛》:"三壶,则海中三山也。一曰方壶,则方丈也;二曰蓬壶,则蓬莱也;三曰瀛壶,则瀛洲也。" 2.福州的别称。福州城中西有闽山,东有九仙山,北有越王山,故福州又称三山。见宋曾巩《道山亭记》。 3.冠名。 4.指三山骨。 5.喻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帝国主义三重压迫。
- 366、三色:三种颜色。三种容色。
- 367、三桑:传说中的三株桑树。三株扶桑。扶桑为古神木名,传说日出其下,后因以'三桑'喻众辅臣。
- 368、三三制政权: 词语解释⒈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制定和实行的关于敌后抗日根据地政权建设的政策。1940年3月,中共中央发出《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的指示,规定在抗日根据地政权人员分配上实行三三制,即共产党员、左派进步分子、中间分子及其他分子各占三分之一。三三制政权的原则必须保证共产党员在政权中占领导地位。建立三三制政权,对于夺取抗战的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
- 369、三三制: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建立民主政权时,实行的一种人员分配制度。即在政权机构中,中国共产党、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各占三分之一。 指把全体成员分为三部分,分工明确,定期轮换的制度。如:三分之一人员工作,三分之一人员调查研究,三分之一人员学习。
- 370、三三两两: 三三两两sānsān-liǎngliǎng (1) 三个一群两个一伙地在一起 英 in twos and threes (2) 形容零零落落、为数不多 英 desolate and scattered
- 371、三三节: 即上巳节。古人于农历三月三日有修禊之俗,故称。
- 372、三三: 1.谓三乘以三。 2.童谣名。 3.指三三径。 4.三同﹑三让﹑三虞的合称。
- 373、三调:汉代乐府相和歌的平调﹑清调﹑瑟调的合称,也叫清商三调。南北朝至隋唐,以清﹑平﹑侧为三调。指调粟 征收粮食 ﹑调帛 征交绢帛 ﹑杂调 摊派劳役 。
- 374、三定:定产、定购、定销的合称。
- 375、三边:汉时指匈奴﹑南越﹑朝鲜。 指东﹑西﹑北边陲。 明时指延绥﹑甘肃﹑宁夏三地区。 原安边及定边﹑靖边三县的合称。抗日战争时期为陕甘宁边区的行政分区,简称三边。泛指边境,边疆。
- 拼音sān
- 注音ㄙㄢ
- 笔划3
- 繁体三
- 五笔DGGG
- 五行金
基本释义
数词(1) (指事。本义:数目。二加一的和)(2) 同本义三,天地人之道也。从三数。——《说文》三,数名。——《广韵》二与一为三。——《庄子·齐物论》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王三赐命。——《易·师》。荀注:“三者阳德成也。”结恨三泉。——《后汉书·袁绍传》。注:“三者数之小终。”有不速之客三人来。——《易·需》纪之以三。——《国语·周语下》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战国策》(3) 又如:三叉(三歧的道路);三木(古时套在犯人颈、手、足上的刑具);三节(农历二月一日中和节、三月三上巳节、九月九日重阳节);三学(太学、武学、宗学;或指府学、州学、县学);三衙(三次,三回);三巡(斟茶或酒三次);三休(三顿);三脚猫(比喻虚有其名而无真本事的人);三班六房(明清时地方官署中吏役的总称);三已(谓三度或多次罢官);三五(谓十五天;十五岁)(4) 表示多数或多次鲁仲连辞让者三。——《战国策》卷我屋上三重茅。——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史记·屈原贾生列传》(5) 又如:三思台(胸膛或心脏);三传(指多知古事,有才学的人);三江(长江流经武汉地区附近的主流与支流等众多水道的总称);三汲(多次取水);三反(多次往返);三辟(多次征召);三回五次(多次);三折(多次受挫);三求四告(再三求告)(6) 三倍 。如:三耦(二人为耦,三耦则六人)名词(1) 指历中九宫的第三宫,即东方震位 。如:三五(九宫术谓三生五死)(2) 指君、父、师 。如:三尊(三种最受尊敬的人。指君、父、师)(3) 指天、地、人 。如:三一(传说中的天一、地一、太一三神);三才(天、地、人);三元(指天、地、人);三气(指天、地、人之气);三极(三才,天、地、人);三仪(谓天、地、人);三灵(指天、地、人)(4) 指三皇 。如:三王(指夏、商、周三代之君);三五(指三皇五帝);三君(指春秋时鲁国宣公、成公、襄公三国君);三皇五帝(泛指远古时代的帝王)(5) 指三颗星三星在天。——《诗·唐风·绸缪》(6) 又如:三台星(星官名。共六星。两两相比,称上台、中台、下台)(7) 哲学用语。我国古代思想家用以称天地气合而生万物的和气 。如:三一(道家语,指由精、神、气三者混而为一之道);三花(道教指人的精、气、神)(8) 姓 [查看更多]
S开头的拼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