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含与的词语

  • 26、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本意不是说二者必然不可兼得,而是强调当如果不能兼得的时候,我们应当如何取舍。
  • 27、鸟兽不可与同群:〔人〕与鸟兽是不可同群的。
  • 28、王贵与李香香: 词语解释⒈  诗歌。李季作。1946年发表。土地革命在三边地区获得成功后,相爱已久的王贵与李香香终于结婚。但游击队转移后,恶霸地主崔二爷抓走了王贵,并逼李香香改嫁。游击队打回后,活捉崔二爷,王贵与李香香重逢。作品采用陕北信天游形式以及比兴手法,塑造了敢于反抗、争取自由幸福的青年形象。
  • 29、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 词语解释⒈  主要矛盾指在复杂事物发展过程中起领导、决定作用的矛盾,次要矛盾指主要矛盾以外的矛盾。在事物的各种矛盾中,只有一种主要矛盾,其他都是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决定着次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次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也对主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发生作用。两者在一定条件下会互相转化。抓住主要矛盾,就能抓住事物的中心,找到解决矛盾的方法。主要矛盾有时即基本矛盾。
  • 30、杨乃武与小白菜:《杨乃武和小白菜》是由时代经纬影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出品,高翊浚执导,邱心志、霍思燕、潘虹、修庆、戴春荣、徐敏主演的古装悬疑剧。
  • 31、阴谋与爱情: 词语解释⒈  剧本。德国席勒作于1784年。宰相瓦尔特之子斐迪南与平民乐师米勒之女露易斯相爱。瓦尔特为逼迫儿子与公爵的情妇结婚,以攫取更大的权利,强行逮捕米勒,并以释放米勒为条件,迫使露易斯写情书给宫廷侍卫长。情书落入斐迪南手中,斐迪南误以为露易斯变心,于是双双服毒而死。
  • 32、与…无宁: 词语解释⒈   与其……不如。
  • 33、与山巨源绝交书: 散文篇名。三国魏嵇康作。作者与山涛(字巨源)名列“竹林七贤”,后山涛依附司马氏集团,并推荐嵇康做官,嵇康为此作书拒绝出仕并与山涛绝交。文章语言泼辣,多嬉笑怒骂之词,表达了作者狂放高傲的个性。文中对封建礼教公然表示轻蔑,自称“每非汤、武而薄周、孔”,后作者因此被司马昭杀害。
  • 34、与人方便,自己方便: 词语解释与人方便,自己方便[ yǔ rén fāng biàn,zì jǐ fāng biàn ]⒈  乐于助人者亦得人助。国语辞典与人方便,自己方便[ yǔ rén fāng biàn zì jǐ fāng biàn ]⒈  (谚语)​给别人便利,自己也会有好处。引元·施惠《幽闺记·第二六出》:「罢罢罢,自古道与人方便,自己方便。看你这二个妇人,也不是已下人家的。」
  • 35、与民同忧:忧:忧患。与人民共忧患
  • 36、与民休息:意思是指在长期动乱后,亟需保养民力,复兴经济。
  • 37、有序与无序: 词语解释⒈  标志系统组织性程度的范畴。有序指系统的有组织性;无序指系统的无组织性。有序如原子和分子的内部结构、社会上的政治团体;无序如分子运动、马路上的人群。有序的量度是信息;无序的量度是熵。自然界存在着无序到有序和有序到无序两种演化方式。
  • 38、善与人同:自己有优点,愿意别人同自己一样
  • 39、实与华违: 词语解释⒈  实:果实;华:花;违:违反。结的果与开的花不相符。比喻人的才华相当而结局不同。
  • 40、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词语解释⒈  社会存在指社会的物质生活过程,其核心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社会意识指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广义指社会的人的一切意识要素和观念形态,包括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狭义则专指关于社会关系的意识,即意识形态。社会存在是第一性的,它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并对社会存在起促进或阻碍的作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界限。
  • 41、时间与空间: 词语解释⒈  运动着的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时间是物质运动的延续性、间隔性和顺序性,空间是物质的广延性和伸张性。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即不可逆性,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时空同物质运动不可分离,没有离开物质和物质运动的时空,也没有离开时空的物质。物质是永恒的、绝对的,作为物质存在基本形式的时空也是永恒的、绝对的,但时空的具体表现形态和特性是多样的、可变的、相对的。
  • 42、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 词语解释⒈  哲学基本问题的一个方面。即思维能否认识现实世界或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肯定的回答是可知论,否定的回答是不可知论。绝大多数哲学家都是可知论者。唯物主义主张两者统一于物质,唯心主义主张两者统一于思维。辩证唯物主义强调两者在实践基础上的相互联系和转化。
  • 43、全局与局部: 词语解释⒈  全局指事物的整体及其发展的全过程;局部指组成事物整体的各个部分、方面以及发展的各个阶段。全局和局部的区分是相对的,在一定场合为全局(或局部),在另一场合则为局部(或全局)。全局由各个局部组成,高于局部,统率局部。局部是全局的一部分,对全局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在一定条件下对全局有决定意义。
  • 44、取与不和:指用不正当的手段获取财物。
  • 45、内因与外因: 词语解释⒈  内因指事物运动变化的内部原因,即事物自身的矛盾性。外因指事物的外部原因,即一事物与他事物的外部联系或外部矛盾。事物的运动变化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决定事物的性质,规定事物的发展;外因能加速和延缓事物发展进程,局部地改变事物发展的性质。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总是通过内因才能发挥作用。内因与外因的区分是相对的。
  • 46、宁与千人好,莫与一人敌: 词语解释⒈  宁愿与千人做朋友,不要与一个人为敌。
  • 47、莫神与天,莫富于地: 词语解释⒈  没有什么比天更神奇,没有什么比地更富有。指天地养育万物。
  • 48、目挑心与: 词语解释⒈  用眼神挑逗,内心相许。
  • 49、老人与海:《老人与海》是美国作家海明威于1951年在古巴写的一篇中篇小说,于1952年出版。
  • 50、梁山伯与祝英台:《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中国古代民间四大爱情故事之一(另外三个为《白蛇传》、《孟姜女传说》和《牛郎织女》),是中国最具魅力的口头传承艺术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在世界上产生广泛影响的中国民间传说。
  • 拼音yǔ,yù,yú
  • 注音ㄩˇ,ㄩˋ,ㄩˋ
  • 笔划3
  • 繁体
  • 五笔GNGD
  • 五行

基本释义

yǔ(2) 同“欤”求之与?抑与之与?——《论语》(3) 另见yǔ;yùyù动词(1) (会意。小篆字形,“一、勺”合起来,表示赐予别人东西。“與”,从与,从舁(yú),共同抬起,与,给予。合起来表偕同、朋友。本义:赐予,施予,给予)(2) 同本义与,赐也,通作“与”。——《正字通》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 亚父。——《史记·项羽本纪》(3) 又则与斗卮酒。取与者,义之表也。——汉· 司马迁《报任安书》与衣裳,吏护还之乡。——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 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4) 又如:赠与(赠给);交与(交给);与人方便;与受同科(行贿和受贿的人受到同等的处罚);与虎添翼(给老虎添上了翅膀。比喻给力量或才能很强的以助力,使其更强)(5) 交往;交好孰能相与无相与。——《庄子·大宗师》。释文:“犹亲也。”生与来日。——《礼记·曲礼》。按,犹交也。(6) 又如:相与(彼此往来;相互)(7) 奖赏上以功劳与,则民战;上以《诗》《书》与,则民学问。——《商君书》(8) 又如:与奖;与津贴(9) 帮助;援助君不与胜者,而与不胜者。——《战国策·齐策》。注:“犹助也。”匈奴壤界兽圈,孤弱无与,此困亡之时也。—— 汉· 桓宽《盐铁论》(10) 又如:与助(赞助);与点(谓孔子赞赏曾点的想法。后用以指长者的赞助)(11) 随从;随着桓公知天下诸侯多与己也。——《国语》(12) 又如:与世推移(随着世道的变化而变化以合时宜);与世沉浮(随波逐流);与时偕行(变通逐时)(13) 合乎 。如:与人(合乎民意者得人心);与地(凡合乎地道者,则得地利);与天(凡合乎天道者,则得天助)(14) 等候,等待日月逝矣,岁不我与?——《论语·阳货》(15) 如:岁不我与(16) 允许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论语》(17) 又如:与告(准假)(18) 交付,偿还岁余不入,贷钱者多不能与其息,客奉将不给。——《史记》(19) 又如:与利息(20) 亲近公先与百姓而藏其兵。——《管子》名词(1) 党与;朋党与,党与也。从舁从与。与声。——《说文》敌多则力分,与众则兵彊。——《史记》群臣连与成朋。——《汉书》(2) 盟国,友邦王夺之人,霸夺之与,疆夺之地。——《荀子》(3) 又如:与国(盟国;友邦)(4) 类;同类夫礼之立成者为饫,昭明光节而已,少曲与焉。——《国语》介词(1) 跟;和;及与臣而将四矣。——《战国策·魏策》孰与君少长。——《史记·项羽本纪》与城为殉。——清· 侯方域《壮悔堂文集》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2) 又如:这所房子与你刚才看过的那一所完全一样(3) 为,替 。如:与我想想(4) 离开 。如:与世隔绝;与众不同(5) 对于;于君之始入京也,与言皇上无权…君不之信。——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和;同 。如:父亲与母亲;人群是何等兴奋与激动;成与不成,在此一举助词(1) 与多用于轻微的疑问。吗求之与?抑与之与?——《论语·学而》然则师愈与?——《论语·先进》岂非士之愿与?——《史记·蔡泽传》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战国策·魏策》(2) 另见yú;yùyú动词(1) 参与昔者仲尼与于蜡宾。——《礼运·大同》怀嬴与焉。——《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蹇叔之子与师。(与师,参军作战。)——《左传·僖公三十三年》(2) 另见yú;yǔ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