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含仪的词语

  • 101、俗仪:世俗的仪式礼节。
  • 102、书仪: 旧时士大夫私家关于书札体式、典礼仪注的著作,通名书仪。 旧时馈赠钱物所写的礼帖和封签。泛指馈赠的钱物。
  • 103、世仪: 1.犹世范。
  • 104、失仪: 失仪shīyí (1) 指仪容礼节上有疏失 例 我怕喝醉了在人家面前失仪 英 discourteous
  • 105、神仪: 1.指遣像;神像。 2.神情仪表。 3.泛指状貌。
  • 106、上仪: 1.最高的法则。 2.隆重的礼节。 3.崇尚仪节。上,通"尚"。
  • 107、上官仪: (约605-664)唐代诗人。字游韶,陕州陕县(今属河南)人。贞观初进士。曾位居宰相。后被武则天所杀。诗风华美绮丽,有“上官体”之称。又归纳诗歌中的对仗方法,提出“六对”、“八对”之说,对律诗的定型有一定影响。
  • 108、三仪:礼之三仪。 谓天﹑地﹑人。 观察天文的仪器,即黄道仪。唐天文学家李淳风设计制造。表里三重,状如十字,由六合仪﹑三辰仪﹑四游仪三部分构成,铜质。贞观七年制成,置于凝晖阁,用以测候,已亡失。见《新唐书.天文志一》。
  • 109、如仪: 如仪rúyí (1) 按照仪式 例 行礼如仪 英 in accordance with rites
  • 110、平板仪:地形测量中能同时测量和绘图的仪器。如图所示,照准仪带有望远镜、竖直度盘和直尺的称为“大平板仪”;照准仪仅由前、后觇板组成的称为“小平板仪”。后者携带轻便,但测得的距离和高差的精度较低。
  • 111、内仪:谓可为天下懿范的后妃言行。
  • 112、民仪:民之仪表。指贤人。
  • 113、陆浚仪:指晋陆云。陆云出补浚仪令﹐故称。
  • 114、六仪:谓祭祀﹑宾客﹑朝廷﹑丧纪﹑军旅﹑车马等六种礼仪。
  • 115、乐仪: 有音乐相配合的礼仪。
  • 116、九仪: 天子接待不同来朝者而制定的九种礼节。 周代对九种命官的授命仪式。 《诗•豳风•东山》:“亲结其缡,九十其仪。”
  • 117、金仪: 1.指金色佛像。 2.黄铜铸成的天文仪器。
  • 118、节仪: 1.节日礼物。
  • 119、亨仪: 1.亦作"亨仪"。 2.祭祀的仪式。
  • 120、国仪:国家的礼仪;朝廷的礼仪。
  • 121、公仪: 1.官家的礼仪。 2.复姓。周代鲁国有公仪休。见《史记.循吏列传》。
  • 122、乾仪:出自《唐享昊天乐》的词语。
  • 123、风仪:释义风度,风采,仪容。
  • 124、方仪: 1.谓大地。
  • 125、法仪: 1.亦作"法仪"。 2.法度礼仪。
  • 拼音
  • 注音ㄧˊ
  • 笔划5
  • 繁体
  • 五笔WYQY
  • 五行

基本释义

名词(1) (形声。从人,义声。本义:容止仪表)(2) 同本义令仪令色,小心翼翼。——《诗·大雅》。郑玄笺:“善威仪,善颜色。”心质平理,其仪安闲。——《人物志》(3) 又如:仪状(容貌形状);仪观(容貌威仪);仪宇(仪容;器量);仪缀(威仪,外观);仪止(仪表举止);仪采(仪表风采);仪相(仪表容貌);仪形(仪容;形体);仪状(仪容形状);仪望(仪容;外表);仪干(仪容体格);仪操(仪容节操);仪举(仪容举止)(4) 法度;礼法仪,度也。——《说文》。徐锴系传:“度,法度也。”置此以为法,立此以为仪,将以量度天下之王公大人、卿大夫之仁与不仁,譬之犹分黑白也。——《墨子》所以宣布哲人之令德,示民轨仪也。——《国语》(5) 又如:仪刑(法式,作为模范);仪令(法令);仪准(法度标准);仪则(法则);仪司(泛称地方司法机构)(6) 典范;表率望三五以为像兮,指彭咸以为仪。——《楚辞》上者,下之仪也。——《荀子》(7) 又如:仪范(作为典范);仪象(以为模式);仪形(典范;楷模);仪型(楷模,典范)(8) 礼仪。仪式;礼节礼仪卒度。——《诗·小雅·楚茨》肄仪为位。——《周礼·春官·小宗伯》十六知礼仪。——《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9) 又如:礼仪(礼节和仪式);仪部(礼部);仪文(礼仪的形式);仪位(礼仪、爵位);仪检(礼仪法式);仪台(行礼仪的高台);仪序(礼仪的秩序);仪制(礼仪制度及其具体规定)(10) 仪仗仪马之设,自汉始也。——《事物纪原》(11) 又如:仪马(仪仗队的马);仪刀(皇帝仪仗中所用的刀);仪剑(仪卫所持之剑);仪卫(仪仗与卫士的统称);仪驾(皇太后、皇后的仪仗)(12) 礼物,馈赠给某人或单位的钱或物且出此间,备些祭仪。——《古今小说》(13) 又如:寿仪;谢仪(14) 测量和记录观察量现时值的装置 。如:爆燃仪;应变仪;子午仪(15) 姓动词(1) 取法;效法仪肖曹之指挥,羡张陈之奇画。——《抱朴子》(2) 又如:仪式(取法)(3) 拟想;推测;忖度皆心仪霍将军女。——《汉书·外戚孝宣许皇后传》仪之于民,而度之于群生。——《国语》(4) 又如:仪图(揣想,忖度)(5) 匹配我仪图之。——《诗·大雅·庶民》。笺:“仪,匹也。”丹朱凭身以仪之。——《国语·周语上》。韦昭注:“仪,匹也。”帝体丽明,仪表作贰。——《文选·颜延之·应诏宴曲水作诗》(6) 又如:仪比(比拟;比匹)(7) 测度 。如:仪天(测候天体);仪衡(测度衡量)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