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含借的词语
- 276、筹借:设法借用;筹划借款。
- 277、借酒浇愁:1.用喝酒来排遣愁怀。 2.比喻用诗文来抒发愁苦的感情。
- 278、借宠:利用别人的宠荣。
- 279、宠借:谓给予荣宠和奖励。借,奖借。
- 280、趁借:趁机,借助。
- 281、草船借箭:三国典故,表现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草船借箭》是我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主要描述周瑜为陷害诸葛亮,要诸葛亮在三天之内造好十万支箭。诸葛亮算定了大雾之日,便借子敬二十只草船驶往曹营,曹操因疑雾中有埋伏,便令以乱箭射之。待至日高雾散,孔明令收船急回,船轻水急,曹操追之不得,使孔明既安全借得箭,又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
- 282、借补: 1.用补充缺额的名义授予某种官职。 2.指候补官员因本职额满,暂以高品之官衔补低品之缺。
- 283、借一步:劳步出来一下。请人出来另找一僻静地点谈话所用的一种敬语。
- 284、凿壁借光:出自西汉大文学家匡衡幼时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终成一代文学家的故事。现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的人。
- 285、庇借:保护帮助。
- 286、背城借一: 背城借一,背城一战bèichéng-jièyī,bèichéng-yīzhàn (1) 在自己城下与敌人决一死战。也泛指最后拼死一搏 例 他主张背城一战 英 put up a desperate struggle (2) 也作“背城”
- 287、襃借:奖许推重。
- 288、借客报仇: 亦作“借客报仇”。亦作“借身报仇”。 亦作:借客报仇借身报仇
- 289、借身报仇: 亦作“借客报仇”。亦作“借身报仇”。 亦作:借客报仇借身报仇
- 290、借交报仇: 亦作“借客报仇”。亦作“借身报仇”。 亦作:借客报仇借身报仇
- 291、借办: 1.借取。 2.明代都城居民的杂项科派之一,即按规定向官府无偿地供应某些器物用品。
- 拼音jiè
- 注音ㄐㄧㄝˋ
- 笔划10
- 繁体藉
- 五笔WAJG
基本释义
动词(1) (形声。从人,昔声。本义:借,借进,借出)(2) 借进借,假也。——《说文》。朱骏声曰:“即藉字之转注。古只作藉。”借,假借也。——《广韵》借无不给。——《晋书·阮裕传》借旁近与之。——宋· 王安石《伤仲永》允修借书。—— 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书非借不能读。借者之用心。其借书亦类予。(3) 又如:求借(请求别人借给);挪借(暂时借用别人的钱);借当(借人东西去当铺当钱);借当头(借将要拿去典当的东西);借典(借,借用)(4) 借出有马者,借人乘之。——《论语·卫灵公》权势不可以借人。——《韩非子·内储说下》(5) 又如:他借书给我们;借给他几块钱;借一肩儿(挑担者让别人替自己挑一会,自己可以休息一下);借借(借出);借赁(租借)(6) 帮助水天空阔,恨东风,不借世间英物。——文天祥《念奴娇》动词(1) 假托;借口若苟有以藉口。——《左传·成公二年》(2) 又如:借言(借口,假托的理由);借情(假托某种情况或缘故)(3) 凭借;依靠借子杀之。——《墨子·公输》其可以借以美名者,以外权重之。——《韩非子·孤愤》借天降大雨。——《广东军务记》借寨墙为蔽。——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借征入境。——赫胥黎著、 严复译《天演论》(4) 又如:借倩(托请);借水行舟(借用别人的力量或条观条件办事);借步檐躲雨(喻指借他人力量庇护自己);借势儿(乘机)(1) 相当于“假使”,“假设”,“假如”,“即使”借第令母斩。——《史记·陈涉世家》(2) 又如:借使(假设连词。假如,倘若;即使,纵然);借若(犹假如);借或(即或,即使);借如(假设连词。假如,如果;即如,例如) [查看更多]
J开头的拼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