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含借的词语

  • 76、善后借款合同: 又称“善后大借款”。袁世凯为消灭南方革命势力所订的外债合同。1913年袁以办理“善后”为名,派人同五国银行团非法签订。借款总额为二千五百万英镑,四十七年偿清,本息共计六千七百余万英镑。以盐税、海关税等作抵押,规定盐税征收由外国人协管,从此盐税被外人控制。
  • 77、三班借职: 宋代武臣的最低职级。详“三班奉职 ”。
  • 78、凭城借一:背城借一。谓与敌决一死战。
  • 79、柳下借阴:《淮南子.人间训》:'武王周武王 荫暍人于樾下,左拥而右扇之,而天下怀其德。'樾,树荫。后因以'柳下借阴'喻求人庇荫。
  • 80、长借马: 1.指唐代翰林学士初入翰林院时﹐官府所赠的马。
  • 81、借机:趁着这个机会。有投机取巧的含义。
  • 82、借刀:比喻自己不出面,借别人的手去害人。
  • 83、借过:让路。如:借过,我要下去。
  • 84、借主: 谓以财物借于人者。
  • 85、借出:可供借用;把东西借出去。
  • 86、借语:为了表达的需要,恰当地选择借用非汉语普通话词,引用原义或运用双关语义来显示语词的意义。
  • 87、借妻:客人分享其妻之性特权的行为
  • 88、借予:借给,隐含上对下、大对下的含义。
  • 89、借钱: 借用金钱款项。
  • 90、借故敲诈:借故敲诈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是jiè gù qiāo zhà。
  • 91、借聘:一个单位借用另一个单位的人。
  • 92、借酒行凶:喝醉酒再不理智的情况下发生的刑事案件。
  • 93、借物抒情:借物抒情是指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景物,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自己的心情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
  • 94、借力使力:使力 shǐlì 使劲使力敲打
  • 95、借物喻人:借物喻人,就是借某一事物的特点,来描写人的一种品格,通常在作文中出现,是作文中用来表现、突出中心思想的常用方法。无论写人、记事,还是写景、状物,正确运用借物喻人的方法,可以使文章立意更深远,表情达意更含蓄,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 96、借听于聋:借;借助。 借助于耳聋的人打探消息。比喻找错了求教的对象。
  • 97、借今论古:借用今日的事例,议论古代的任何事。
  • 98、借米还糠:做对不起人的事,忘恩负义。
  • 99、借歪:让一下。
  • 100、借款合同:借款合同是当事人约定一方将一定种类和数额的货币所有权移转给他方,他方于一定期限内返还同种类同数额货币的合同,即借款人向贷款人借款,到期返还借款并支付利息的合同。
  • 拼音jiè
  • 注音ㄐㄧㄝˋ
  • 笔划10
  • 繁体
  • 五笔WAJG

基本释义

动词(1) (形声。从人,昔声。本义:借,借进,借出)(2) 借进借,假也。——《说文》。朱骏声曰:“即藉字之转注。古只作藉。”借,假借也。——《广韵》借无不给。——《晋书·阮裕传》借旁近与之。——宋· 王安石《伤仲永》允修借书。—— 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书非借不能读。借者之用心。其借书亦类予。(3) 又如:求借(请求别人借给);挪借(暂时借用别人的钱);借当(借人东西去当铺当钱);借当头(借将要拿去典当的东西);借典(借,借用)(4) 借出有马者,借人乘之。——《论语·卫灵公》权势不可以借人。——《韩非子·内储说下》(5) 又如:他借书给我们;借给他几块钱;借一肩儿(挑担者让别人替自己挑一会,自己可以休息一下);借借(借出);借赁(租借)(6) 帮助水天空阔,恨东风,不借世间英物。——文天祥《念奴娇》动词(1) 假托;借口若苟有以藉口。——《左传·成公二年》(2) 又如:借言(借口,假托的理由);借情(假托某种情况或缘故)(3) 凭借;依靠借子杀之。——《墨子·公输》其可以借以美名者,以外权重之。——《韩非子·孤愤》借天降大雨。——《广东军务记》借寨墙为蔽。——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借征入境。——赫胥黎著、 严复译《天演论》(4) 又如:借倩(托请);借水行舟(借用别人的力量或条观条件办事);借步檐躲雨(喻指借他人力量庇护自己);借势儿(乘机)(1) 相当于“假使”,“假设”,“假如”,“即使”借第令母斩。——《史记·陈涉世家》(2) 又如:借使(假设连词。假如,倘若;即使,纵然);借若(犹假如);借或(即或,即使);借如(假设连词。假如,如果;即如,例如)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