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含军的词语

  • 126、上将军: 行军作战时军中的主帅。 官名。
  • 127、生军: 1.南唐卒伍称谓之一。 2.生力军。
  • 128、十九路军:国民党军队。总指挥蒋光鼐,副总指挥兼军长蔡延锴。1930年冬和1931年在江西与中国工农红军作战。1932年"一.二八事变"在上海英勇抗击日本侵略军。随后,被调到福建进攻中国工农红军。其领导人鉴于民族危机严重,内战没有出路,于1933年11月联合国民党内李济深等一部分势力,在福建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与红军订立抗日反蒋协定。不久,在蒋介石进攻下失败。
  • 129、手号军:宋时一种屯守河道的军队。因在军人手上雕青为号,故名。
  • 130、守军: 守军shǒujūn (1) 执行守备任务的军队 例 敌方守军约五千余人 英 defenders
  • 131、水军: 水军shuǐjūn (1) 古代在水上进行训练作战的军队 英 navy
  • 132、苏联空军志愿队:1938年苏联人民派空军志愿队援助中国抗日战争,到1939年底,志愿队约有二百五十名飞行员参加中国抗战,给日本侵略军以重大打击。重轰炸机大队长库里申科和战斗机大队长拉赫曼诺夫等百余人,在作战中牺牲。
  • 133、千胜将军:骠骑将军霍去病功高,汉武帝要给他修建府第,霍去病拒绝。他说:“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见《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后以“将军辞第”称颂武将一心为国,不顾私利。
  • 134、七军:唐代军队出征时,中军一军,左﹑右虞候各一军,左﹑右厢各二军,共七军。泛指七支军队。
  • 135、亲军:犹亲兵。
  • 136、起军: 1.起兵;发兵。
  • 137、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词语解释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qiān jūn yì dé,yī jiàng nán qiú ]⒈  谓将才难得。引证解释⒈  谓将才难得。引元 马致远 《汉宫秋》第二折:“我呵空掌着文武三千队,中原四百州,只待要割 鸿沟,陡恁的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元 尚仲贤 《单鞭夺槊》第二折:“可不道千军容易得,一将最难求,怎学那 萧何 的做手。”国语辞典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qiān jūn yì dé yī jiàng nán qiú ]⒈  (谚语)​领导人才难得。引《东周列国志·第四六回》:「史臣论秦事,以为『千军易得,一将难求。』穆公信孟明之贤,能始终任用,所以卒成伯业。」
  • 138、前军: 先头部队。
  • 139、轻军: 1.人数不多﹑轻装疾行的部队。 2.谓轻忽军法。
  • 140、南方八省红军三年游击战: 词语解释南方八省红军三年游击战争(南方八省紅軍三年游擊戰爭)[ nán fāng bā shěng hóng jūn sān nián yóu jī zhàn zhēng ]⒈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江西、福建、广东、湖南、湖北、河南、浙江、安徽等八省坚持斗争的中国工农红军和游击队,反对国民党军进攻的游击战争。1934年8月后,中国工农红军主力陆续退出长江南北各个苏区进行长征。留在南方八省的红军和游击队,在中共中央分局书记项英和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办事处主任陈毅的统一领导下,紧密依靠群众,以公开与隐蔽、合法与非法相结合的斗争策略和灵活机动的游击战术,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不断取得反“围剿”、“清剿”的胜利,牵制大量国民党军,在战略上配合红军主力的行动。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南方八省的红军和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投入抗日战争。
  • 141、内将军:唐中宗皇后韦氏所立女官称号。
  • 142、南北军: 汉代的南军与北军的合称。
  • 143、马军: 1.骑兵。 2.统率骑兵的将领。
  • 144、民军:辛亥革命时期反抗清政府的起义军队的通称。
  • 145、门军: 1.守门的士兵。
  • 146、老军: 1.年老的兵卒。
  • 147、六将军:谓春秋时晋国之范﹑中行﹑智伯﹑韩﹑魏﹑赵六卿。
  • 148、乱军: 1.扰乱军队。 2.溃乱的军队。
  • 149、客军: 客军kèjūn (1) 旧时称由外省调来的军队 英 army transferred from other provinces
  • 150、家半三军:三军:古时指中军、上军、下军或中军、左军、右军。指一家人可以抵得上半个三军的数目。
  • 拼音jūn
  • 注音ㄐㄩㄣ
  • 笔划6
  • 繁体
  • 五笔PLJ
  • 五行

基本释义

动词(1) (会意。金文字形,从车,从勹(bāo,包裹)。表示用车子打包围圈的意思。古代打仗主要靠车战,驻扎时,用战车围起来形成营垒,以防敌人袭击。本义:围成营垒)(2) 同本义军,圜围也。——《说文》军,围也。——《广雅》军于庐柳。——《国语·晋语》(3) 注:“犹屯兵粮储也。”疏而不可蹙,数而不可军者,在于慎。——《银雀山汉墓竹简》(4) 攻杀凡盗贼军,乡邑及家人,杀之无罪。——《周礼》(5) 指挥作战祝聃射中王肩,王亦能军。——《左传·桓公五年》建德不能军,以百余骑走 饶阳。 饶阳无备,因取之。——《新唐书》(6) 驻扎 。如:军屯(指驻屯的军队)(7) 从军越国女,尚耍白猿,教俺替爷军。—— 明· 徐渭《雌木兰》名词(1) 军队击破沛公军。——《史记·项羽本纪》虽入军无忿争之心。——《韩非子·解老》亮身率诸军攻 祁山。——《三国志·诸葛亮传》两军人马杂遝。——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英法联军。—— 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敌军已近寨。军中发枪之号。(2) 又如:军变(军队哗变);军流(充军流放);军律(军法,军纪);军门(军中长官、总督、将帅等;营门;衙署)(3) 军队的编制单位 。古代以军为军队中最大的编制单位。春秋时各大国多设上、中、下三军,历代沿用其名,人数多少不一五旅为师,五师为军。——《周礼·小司徒》万有二千五百人为军。——《周礼·夏官·序官》万人为一军。——《国语·齐语》。注:“齐制也。”全军为上。——《孙子·谋攻》破军次之。(4) 又如:歼敌一个军;军主(主一军,一军的主帅);军副(一军之副将)(5) 兵种,军事组织的一个部分 。如:海军;空军;陆军;青年军;军仗(持兵器的仪仗护卫)(6) 士兵军皆殊死战。——《史记·淮阴侯列传》(7) 明初实行卫所制度,其士兵的正式名称为“军”。如:军众(士卒);军健(兵卒);军健(士兵);军牢(士兵,军卒);军班子弟(宋时仪卫军金枪班成员的后代);军丁(兵卒;士兵)(8) 部队中的官兵。一个有组织的战斗部队的成员。如:军分(配给军人的衣食用品)(9) 营房,军营 。如:军壁(军营周围的营墙的防御工事);军垒(有营墙的军营);军阵(军营);军门(军营的门)(10) 中国宋代行政区划名。与府、州、监同属于路奉化军节度。—— 宋· 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今为宋江军。(11) 唐于设兵戍守之地 ,设置“军”、“守捉”、“镇”、“戍”等。安史之乱后,内地也设“军”。如汴州设宣武军。“军”与“守捉”的将领称使;“镇”与“戍”的将领称镇将(12) 阵地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唐· 高适《燕歌行》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