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含则的词语

  • 26、学则路: 学则路位于南京市栖霞区仙林大学城应天学院、南京审计大学金审学院东侧,北起仙林大道与学衡路交会处、南至灵山北路,长约850米。路名与“学衡”呼应,学则,学习的准则,语出《管子·弟子职》:“先生施教,弟子是则,……是谓学则”,此名也表达了尊师重教的意思。
  • 27、日中则移,月满则亏:移:迁移。太阳到了正午就要西斜,月亮满圆就要亏缺。比喻事物盛极必衰,或发展到一定限度就会向相反方向转化。
  • 28、器满则倾:太阳到了正午就要偏西,月亮盈满就要亏缺。
  • 29、偏听则暗: 不清楚事实真相
  • 30、穷则生变: 事物发展到了尽头就会发生变化。穷是尽头、绝境、没有了的意思,和山穷水尽的穷是一样的。
  • 31、南风法则: 也叫做“温暖”法则,它告诉我们:温暖胜于严寒。运用到管理实践中,南风法则要求管理者要尊重和关心下属,时刻以下属为本,多点“人情味”,多注意解决下属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使下属真正感受到管理者给予的温暖。这样,下属出于感激就会更加努力积极地为企业工作,维护企业利益。
  • 32、关己则乱:指计较小事,会影响大局。
  • 33、行则连舆,止则接席:行:行路;舆:蓬车或轿子;止:停止席:席位。外出时车或轿相连,休息时座位相接。形容关系密切,形影不离。
  • 34、不知则问:有不知道的就要虚心向他人请教。
  • 35、行则思义:行:行动;义:公正。行动时要考虑是否合乎正义。
  • 36、海恩法则:喻恩义深厚。
  • 37、当断则断: 该放手,该决定的时候。就要果断解决。
  • 38、单则易折:势孤力单,容易受人欺负;众多气壮,别人不敢欺侮。
  • 39、有仙则名:山中有了仙人居住,山就成为名山。
  • 40、为母则强:但当女人有了孩子以后,常常会发挥出令人难以想象的意志力。
  • 4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1986年4月12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同日公布,自1987年1月1日起施行。共九章一百五十六条。规定基本原则、公民(自然人)、法人、民事法律行为和代理、民事权利、民事责任、诉讼时效、涉外民事关系的法律适用等。
  • 42、孤阴则不生,独阳则不长: 孤阴则不生,独阳则不长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gū yīn zé bù shēng,dú yáng zé bù zhǎng,意思是指单一方面的因素或条件是不能生长出新事物的。
  • 43、孤阴则不生,独阳则不长: 孤阴则不生,独阳则不长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gū yīn zé bù shēng,dú yáng zé bù zhǎng,意思是指单一方面的因素或条件是不能生长出新事物的。
  • 44、有话则长﹐无话则短: 见“有话即长,无话即短”。
  • 45、爱则加诸膝,恶则坠诸:不讲原则,感情用事,对别人的爱憎态度,全凭自己的好恶来决定。
  • 46、有话则长﹐无话则短: 见“有话即长,无话即短”。
  • 47、水至清则无鱼水中捞: 水太清,鱼就存不住身,对人要求太苛刻,就没有人能当他的伙伴。比喻过分计较人的小缺点,就不能团结人。
  • 48、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在朝庭里做高官就担忧他的百姓的意思
  • 49、一再则宥,三则不赦: 成语:一再则宥,三则不赦拼音:yī zài zé yòu,sān zé bù shè解释:一再:第一、二次;宥:宽容。第一、第二次可以宽容,再三违犯就不能赦免了。《管子·立政》:“一再则宥,三则不赦。”
  • 50、用之则行,舍之则藏:任用就出来做事,不得任用就退隐。这是早时世大夫的处世态度。
  • 拼音
  • 注音ㄗㄜˊ
  • 笔划6
  • 繁体
  • 五笔MJH
  • 五行

基本释义

名词(1) (会意。金文从鼎,从刀。古代的法律条文曾刻铸在鼎上,以便让人遵守。本义:准则,法则)(2) 同本义则,等画物也。——《说文》则,法也;则,常也。——《尔雅》根天地之气,寒暑之和,水土之性,人民鸟兽草木之生物,虽不甚多,皆均有焉,而未尝变也,谓之则。——《管子·七法》均守平则。——《周礼·大司马》法则以驭其官。——《周礼·太宰》掌则以逆都鄙之治。——《周礼·太史》。注:“亦法也。”有物有则。——《诗·大雅·烝民》天不变其常,地不易其则。——《管子·形势》(3) 又如:则天(以天为法,治理天下);则度(法度);则效(则象。效法)(4) 等级(由则的划分等级引申而来)《坤》作坠势,高下九则。——《汉书·叙传下》。颜师古注引 刘德曰:“九州土田上中下九等也。”(5) 古指三百平方里以下的采邑 。王莽时以土方五十里为一则,为子男封邑(6) 标准权衡器王者制事、立法、物度、轨则,壹禀于六律。——《史记》(7) 榜样 。如:以身作则动词(1) 划分等级咸则三壤,成赋中邦。——《书·禹贡》(2) 仿效,效法 。如:则先烈之言行(3) 做,作众人听了,吓得不敢则声。——《红楼梦》(1) 正相反则无可用。——唐· 柳宗元《三戒》则又望其真。——清· 林觉民《与妻书》(2) 又如:人皆好名,我则不然;则不(不但,不止)(3) 表示相反或对照则耻师焉。——唐· 韩愈《师说》(4) 又如:今则不然(5) 表示平列关系则桃李冬实。——宋· 沈括《梦溪笔谈》则桃李夏荣。(6) 表示假设,相当于“若”、“如果”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史记·高祖本纪》(7) 虽然,表示让步关系元帅此计好则好,则怕瞒不过诸葛孔明。——《隔江斗智》副词(1) 用于判断句表示肯定,相当于“就”非死,则徙尔。——柳宗元《捕蛇者说》则明月斜挂。——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则绿草如茵。则人物必有概范。——蔡元培《图画》(2) 表示前后两事时间相距很近,有因果、条件关系,相当于“即”、“便”则难者亦易矣。——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则易者亦难矣。则治之如所言。——清· 方苞《狱中杂记》(3) 表示在发现某事时早已如此,或即将如此,相当于“就”、“将”文不能取胜,则歃血于华屋之下。(那就在殿堂下歃血订盟。歃血,是古代订盟的仪式,取牲血盛于盘中,以口微微吸吞,以示守信。华屋,漂亮的堂宇,指朝会或议事的地方。)——《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4) 表示范围,相当于“仅”、“只”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荀子》(5) 又如: 则除(唯有, 只有); 则索(只好; 须得); 则情(只好管); 则故(只管,只顾)(6) 对已然或发生的事强调。可译为“都”、“已经”、“原来”客则鼾睡。——明· 魏禧《大铁椎传》则学校大备。——蔡元培《图画》(7) 表示让步,可译为“倒”、“倒是”则名微而众寡。——《三国志·诸葛亮传》量词多用于文章或艺术品,相当于“章”、“条”。如:新闻一则;寓言四则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