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含吐的词语
- 201、吐鲁番: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辖地级市
- 202、吐鲁番盆地:吐鲁番盆地(Turpan Basin)是新疆天山东部南坡的一个山间盆地,范围以吐鲁番市为主,50140平方千米。
- 203、鸬吐: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广动植序》:"鸬鹚吐鶵。"后因以"鸬吐"谓鸬鹚吐而生子。
- 204、吐噜: 1.蒙语。可惜。 2.方言。褪。 3.象声词。多形容子弹连梭发射声。亦指子弹连梭发射。
- 205、吐喽:狒狒的别名。
- 206、吐溜: 1.涌出水流。
- 207、麟吐玉书: 中国传统吉祥图案,由麒麟、八宝、宝珠组合成图。
- 208、口吐莲花: 佛教用语,比喻口出妙语,说话有文采。
- 209、吐沥:犹倾诉。
- 210、吐蕾:含苞待放的花,花骨朵。
- 211、吐款: 1.亦作"吐欵"。 2.吐露真情。
- 212、吐欵: 1.亦作"吐欵"。 2.吐露真情。
- 213、不吐不快:不说出来心里不舒服、不痛快,形容非要说出来。
- 214、一吐为快: 一吐为快yītǔ-wéikuài (1) 把心里的话全说出来才感觉痛快 例 他真想一吐为快,可眼前的处境又不允许他这样做 英 feel pleasant after unbosoming
- 215、吐决:谓出谋决策。
- 216、剧吐: 剧吐jùtù (1) 剧烈的呕吐,见于消化道、神经系统及代谢异常性疾病,亦见于各种中毒 英 hyperemesis
- 217、口吐珠玑:珠、玑:珍珠,圆的叫珠,不圆的叫玑。形容说话很有文采。
- 218、吐浑:即吐谷浑。
- 219、吐谷浑: 古鲜卑族的一支。本居辽东,西晋时在首领吐谷浑的率领下西徙至甘肃、青海间,至其孙叶延时,始号其国曰吐谷浑。 唐时泛指侵扰边境的敌军酋领。 复姓。本鲜卑族首领名,后遂为姓氏。见《魏书•官氏志》、《周书•异域传下•吐谷浑》。 乐府名。本北朝马上乐,周·隋时与西凉乐杂奏,成为宫廷音乐,唐时犹存。
- 220、吐辉:发出光辉。
- 221、吐蚘:证名。指呕吐蛔虫。
- 222、吐壶:唾壶。
- 223、吐呼罗:即吐火罗。
- 224、横眉吐气: 犹言扬眉吐气。
- 225、吐贺:我国古代少数民族柔然族的姓。北魏有吐贺真,见《魏书.蠕蠕传》。
- 拼音tǔ,tù
- 注音ㄊㄨˇ,ㄊㄨˋ
- 笔划6
- 繁体吐
- 五笔KFG
- 五行土
基本释义
tǔ动词(1) (形声。从口,土声。本义:东西从口腔中涌出)(2) 同本义吐,写也。——《说文》柔则茹之,刚则吐之。——《诗·大雅·烝民》然我一沫三捉发,一饭三吐哺。——《史记·鲁周公世家》血入乎牙,不肯吐口。——韩愈《元和圣德》机发吐丸。——《后汉书·张衡传》与风水相吞吐。——宋· 苏轼《石钟山记》(3) 又如:吐气纳元(道家的一种练功修身之法。吐、纳是我国古人的一种养生之术);吐信(吐舌头);吞吐(吞进和吐出);吐沫(吐出沫子);吐茹,吐哺(吐出嘴里食物)(4) 口说,陈说 。如:吐属;吐决(发表言论,断定事理);吐款(说出款曲。吐露真情);吐诚(说出真心话);吐肝露胆(赤诚相待,说出心里话);吐供(招供);吐言(说话);吐沥(倾诉)(5) 显露,呈现 。如:吐口(露口风);吐白(显露白色);吐絮(露出棉絮);吐端(呈现端应);吐绿(呈现翠绿色)(6) 发出;散发 。如:吐火(发出火光);吐曜;吐辉(发出光辉);吐焰(发出光焰);吐咬(吐音咬字);吐字;吐辞;吐音(发音);吐泄(发泄);吐绚(焕发光彩);吐发(焕发)(7) 长出 。如:吐穗;吐芽(8) 抒发;抒写 。如:吐文(写作。吐属);吐论(发议论);吐谈(谈吐)(9) 由里向外伸 。指舌头。如:吐舌头(10) 使能够迅速硬化的粘液从口中出来形成丝、网、茧 ——用于蜘蛛或蚕。如:蚕吐丝(11) 摆出,亮出 。武术用语 把布衫脱将下来,吐个架子。——《水浒传》(12) 开放 。如:吐葩(开花);吐花(13) 出 。如:吐奇(出奇谋);吐决(出谋决策);吐故纳新;吐懑(发泄内心的愤懑)名词(1) 姓(2) 另见tùtù动词(1) 呕吐。呕出胃内容物 。如:吐下(呕吐下泻);吐逆(呕吐而气逆);吐红(吐血);吐眩(呕吐眩晕);吐骂(唾骂);吐药(促使呕吐的药物);吐壶(唾壶);恶心要吐(2) 不自主地从嘴里涌出 。如:如果把它们完整地吞下去的话,它们又会被吐出来(3) 退还非法的或不义的收益 。如:吐赃(4) 另见tǔ [查看更多]
T开头的拼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