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含哀的词语
- 226、哀切:悲痛;痛切。
- 227、哀厚:犹厚爱。
- 228、哀告宾服:宾服:古指诸侯或边远部落按时朝贡,表示依服、服从。后泛指归顺、服从。指哀求饶恕,愿意服从。
- 229、哀哽:悲哀哽咽。
- 230、哀惶:悲伤惶恐。
- 231、哀恻:悲伤怜悯。
- 232、哀悲:悲哀;哀痛。
- 233、哀察:怜悯体察。
- 234、哀恫:悲痛。
- 235、哀痛诏:封建帝王因灾害频至﹑民不聊生﹑内外交困而下的罪己诏书。
- 236、哀吁:悲叹。
- 237、哀音:悲伤之音。
- 238、哀感: 谓悲伤感动他人。 悲伤的感情。
- 239、哀吹豪竹:指悲壮动人的乐声。吹﹑竹,指笙箫之属。
- 240、哀叩:比喻苦苦推敲。
- 241、哀恨:悲痛憾恨。
- 242、哀气:凄清寒冷的节气。
- 243、哀临:帝后死,集众举哀,谓之哀临。后亦泛指到场为死者举哀。
- 244、哀梨: 相传汉·秣陵·哀仲家种梨,实大而味美,时人称为“哀梨”。
- 245、哀结:谓心情悲伤郁结。
- 246、哀慕:谓因父母﹑君上之死而哀伤思慕。
- 247、哀启: 哀启āiqǐ (1) 放在讣告后的信函,用于追述死者生平事迹 英 eulogy on (life of) the deceased usually attached to the oobituary notice;memorial article
- 248、哀劝: 哀劝āiquàn (1) 苦心劝告 英 do one’s utmost to persuade
- 249、哀鸿遍地:哀鸿:哀鸣的鸿雁。比喻啼饥号寒的灾民。比喻在天灾人祸中到处都是流离失所、呻吟呼号的饥民。
- 250、哀雅:佛教语。谓声音哀切雅正。
- 拼音āi
- 注音ㄞ
- 笔划9
- 繁体哀
- 五笔YEU
- 五行土
基本释义
形容词(1) (形声。从口,衣声。本义:悲痛;悲伤)(2) 同本义哀,闵也。——《说文》哀,痛也。——《广雅》以凶礼哀邦国之忧。——《周礼·大宗伯》。注:“救患分灾。”舍正路而不由哀哉。——《孟子》。注:“伤也。”呜呼哀哉。——《柳敏碑》有妇人哭于墓间而哀。——《礼记·檀弓》僵卧孤村不自哀。——宋·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子言未发而哀乐具乎其前(悲哀、欢乐的神情都先流露了出来)。——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3) 又如:哀咜(悲哀叹息);哀诏(皇上驾崩后,新君通告全国的文书);哀哉(表示悲伤或痛惜的感叹词);哀毁骨立(形容对父母的故去非常悲哀,以致瘦得皮包骨了)(4) 形容声音凄清尖锐杜鹃啼血猿哀鸣。——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5) 又如:哀弦(悲凉的弦乐声);哀笳(悲凉的胡笳声);哀鸿(哀鸣的大雁。比喻流离失所的灾民)动词(1) 同情,怜悯君将哀而生之乎。——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天子作诗三章以哀民。——《穆天子传》 。(2) 又如:哀恕(同情宽恕)(3) 慰问;哀悼秦不哀吾之丧而伐吾同姓。——《左传·僖公三十三年》。(4) 又如:哀文(哀辞)(5) 哀求爱公者皆为公惧,劝罄橐以哀之。——《聊斋志异·妖术》。(6) 又如:哀请(哀告,哀求;苦苦请求);哀祈(哀求)(7) 通“爱”。爱护国虽弱,令必敬以哀。——《管子·侈靡》各哀其所生。——《淮南子·说山》见与之友,几于不亲;见哀之交,几于不结。——《管子·形势》人主胡可以不务哀。——《吕氏春秋·报更》(8) 哀叹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 杜牧《阿房宫赋》名词姓 [查看更多]
A开头的拼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