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含啸的词语

  • 51、谈啸:谈论啸吟。
  • 52、长啸台:指晋高士孙登长啸处。故址在今河南省辉县西北。
  • 53、苏门长啸: 籍(阮籍,魏晋时竹林七贤之一)尝于苏门山遇孙登(魏晋时的著名隐士,道教传说人物),与商略终古及栖神导气之术,登皆不应,籍因长啸而退。
  • 54、苏门啸:《晋书.阮籍传》:"籍尝于苏门山遇孙登,与商略终古及栖神导气之术。登皆不应,籍因长啸而退。至半岭,闻有声若鸾凤之音,响乎岩谷,乃登之啸也。"后以"苏门啸"指嘨咏。亦比喻高士的情趣。
  • 55、嘶啸:(马)引声长鸣。
  • 56、舒啸: 1.亦作"舒啸"。 2.犹长啸。放声歌啸。
  • 57、秋啸:古琴名。
  • 58、裒啸:形容人群呼噪杂乱。
  • 59、朋啸:齐声呼啸。
  • 60、啸诺:《后汉书.党锢传序》:"汝南太守宗资任功曹范滂,南阳太守成瑨亦委功曹岑晊,二郡又为謡曰:'汝南太守范孟博,南阳宗资主画诺;南阳太守岑公孝,弘农成瑨但坐啸。'"谓为官不办事只坐啸画诺而已。后以"啸诺"喻为官清闲,无事可做。
  • 61、牧啸:牧人的啸歌。
  • 62、曼啸:长啸。
  • 63、啸云侣:传说唐广德中,有孙恪者,游洛中一大第,见袁氏女,遂纳为室。后十余年,携二子至峡山寺。袁氏欣然易服理妆,诣老僧,乃持一碧玉环献僧,曰:"此是院中旧物。"僧初不晓,及斋罢,有野猿数十,悲啸扪萝而跃,袁氏恻然,俄命笔题诗曰:"刚被恩情役此心,无端变化几湮沉;不如逐伴归山去,长啸一声烟雾深。"乃掷笔于地,遂裂衣化为老猿,追啸者跃树而去。老僧方悟,曰:"此猿是贫道为沙弥时所养……碧玉环者,本诃陵胡人所施,当时亦随猿颈而往。"见唐裴铏《传奇.孙恪》。后因以为典,称野猿为"啸云侣"。
  • 64、啸侣:呼叫同类;召唤同伴。
  • 65、鸾啸:以'鸾啸'为胸怀志趣更高的典故。
  • 66、朗啸:高声啸咏。
  • 67、孤狼啸月:小说名。
  • 68、狂啸: 狂狡啸聚。指聚众作乱。 猛烈的呼啸。
  • 69、啸聚: 啸聚xiàojù (1) 互相招呼着聚集在一起 例 每弋猎,即相啸聚。——《新唐书·室韦传》 例 啸聚山林 英 call;band together;gang up
  • 70、啸聚三林: 旧指盗贼盘踞山林。
  • 71、啸聚山林:旧指盗贼盘踞山林。啸聚,形容互相呼叫,拉帮结伙。
  • 72、啸叫:尖利而悠长地鸣叫。
  • 73、叫啸: 发出高而长的叫声。
  • 74、欢啸:欢呼。
  • 75、画诺坐啸: 1.主管者在文书上签签字,坐着打口哨。指为官清闲或不理政事。
  • 拼音xiào
  • 注音ㄒㄧㄠˋ
  • 笔划11
  • 繁体
  • 五笔KVIJ
  • 五行

基本释义

动词(1) (形声。从口,肃声。本义:撮口作声,打口哨)(2) 同本义啸,吹声也。——《说文》其嘨也歌。——《诗·召南·江有汜》不嘨不指。——《礼记·内则》激于舌端而清谓之啸。——《封氏闻见记》登东皋以舒啸。——晋·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俯仰啸歌。——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若啸呼状。——明· 魏学洢《核舟记》倚修木而啸。——明· 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3) 又如:啸傲林泉(在幽静的山林泉水环抱中隐居);啸吟(长啸哀叹);啸指(以指夹唇吹之作声)(4) 呼召,号召嘨者,谓若有所召命,若齐庄抚楹而歌耳。——《匡缪正俗》招具该备,永啸呼些。——《楚辞》(5) 又如:啸引;啸召(呼唤;召唤);啸合(召唤聚集);啸侣(呼叫同类;召唤同伴);啸侣命俦(召唤同伴);啸命(高声命令)(6) 鸟兽等的长声鸣叫虎啸猿啼。——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乳虎啸谷。——清·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7) 又如:鸟啸;啸萃(鸣叫而聚集);啸吼(长声吼叫);啸风(呼风);风嘶雨啸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