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含屦的词语
- 51、踊贵屦贱:物价上涨。 谓受刖刑的人所穿的特制鞋子价钱上涨。
- 52、屦贱踊贵:比喻刑罚苛滥。
- 53、蕑屦: 1.亦作"蕳屦"。 2.菅草所编之履。
- 54、菅屦: 1.用菅草编织为鞋;草鞋。古代服丧时着之。
- 55、蒙袂辑屦:形容潦倒困顿的样子
- 56、辑屦:形容潦倒困顿的样子
- 57、吉屦: 旧时送葬者所着之麻鞋。
- 58、屦及剑及:《左传·宣公十四年》:'〔楚子〕投袂而起,屦及于窒息,剑及于寝门之外,车及于蒲胥之市。秋九月,楚子围宋。'杜预注:'窒皇,寝门阙。'后以'屦及剑及'形容人奋发兴起,行动果断迅速。
- 59、剑及屦及:形容行动坚决迅速。
- 60、天冠地屦:比喻双方相差极大。
- 61、冠屦倒施:冠:帽子。履:鞋子。易:交换。比喻上下颠倒。也作“冠履倒置”。
- 62、冠屦: 见“冠履 ”。
- 63、功屦:古代再命以上的贵族所穿的鞋子。作工略粗于命屦。
- 64、葛屦履霜:冬天穿著夏天的鞋子。
- 65、葛屦: 《诗·魏风》篇名。写一个女奴为其女主人辛苦劳动不得温饱的情景,讽刺了贵族妇女的傲慢和做作。
- 66、服屦: 1.同色的服装鞋子。
- 67、章父荐屦: 1.冠被垫在鞋子下。喻上下颠倒。
- 68、屝屦:草鞋。常泛指行旅用品。
- 69、遗簪堕屦:遗:遗失;堕:掉落;屦:鞋子。掉落的簪和鞋子,比喻旧物。比喻能勾起人们怀旧之情的故物。
- 70、鞮屦: 1.革履。《礼记.曲礼下》:"鞮屦﹐素簚。"孙希旦集解:"鞮屦﹐革履也。"一说﹐指没有装饰的草鞋。参阅郑玄注﹑孔颖达疏。 2.古代少数民族的舞鞋。以皮革制成。
- 71、倒屦:把鞋子穿倒,形容急于出迎。
- 72、遗簪弊屦:亦作'遗簪坠履'。 《韩诗外传》卷九:'孔子出游少源之野,有妇人中泽而哭,其音甚哀。孔子怪之,使弟子问焉,曰:'夫人何哭之哀?'妇人曰:'乡者刈蓍薪而亡吾蓍簪,吾是以哀也。'弟子曰:'刈蓍薪而亡蓍簪,有何悲焉?'妇人曰:'非伤亡簪也,吾所以悲者,盖不忘故也。''汉贾谊《新书.谕诚》:'昔楚昭王与吴人战,楚军败,昭王走,屦决眦而行失之,行三十步,复旋取屦。及至于隋,左右问曰:'王何曾惜一踦屦乎?'昭王曰:'楚国虽贫,岂爱一踦屦哉?思与偕反也。'自是之后,楚国之俗无相弃者。'后人合两事为'遗簪弊屦',比喻旧物或故情。指遗弃的簪珥鞋袜。
- 73、弊屦: 1.汉贾谊《新书.谕诚》:"昔楚昭王与吴人战﹐楚军败﹐昭王走﹐屦决﹐背而行失之。行三十步﹐复旋取屦。及至于隋﹐左右问曰:'王何曾惜一踦屦乎?'昭王曰:'楚国虽贫﹐岂爱一踦屦哉?思与偕反也。'自是之后﹐楚国之俗无相弃者。"后因以"弊屦"喻不可轻弃之故旧。
- 74、苞屦:古人居丧所穿的一种草鞋。
- 拼音jù
- 注音ㄐㄩˋ
- 笔划15
- 繁体屨
- 五笔NTOV
- 五行木
基本释义
名词(1) (形声。从履(鞋子)省,娄声。本义:用麻、葛等制成的单底鞋) 同本义。后泛指鞋屦,履也。——《说文》。段注:“今时所谓履者,自 汉以前皆名屦。”掌王及后之服屦。——《周礼·屦人》共其资粮屝屦。——《左传·僖公四年》。疏:“丝作之曰履,麻作之曰屝,粗者谓之屦。”纠纠葛屦,可以履霜。——《诗·魏风·葛屦》(2) 又如:屦贱踊贵(因受刖刑而断足的人多,鞋没有了,售价低贱;然而购踊(假脚)的人多,踊价一时暴涨);屦人(周礼官名。天官之属,掌管王与后的衣服鞋屦);屦及剑及(比喻行动坚决迅速,急起直追);屦缕(织屦缉马)动词(1) 践踏身屦典军。——《史记·季布栾布传》屦般首,带修蛇。(般首:指虎一类猛兽。)——扬雄《羽猎赋》(2) 又如:屦企(踮脚而望);屦校(带上脚镣。校:铐足的刑具) [查看更多]
J开头的拼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