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含得的词语

  • 451、万不得已: 万不得已wànbùdéyǐ (1) 因别无他法,所以如此;别无选择,只能这么办 例 付之于我,此乃万不得已,岂是他之本念。——《醒世恒言》 英 out of absolute necessity;have no alternative;the only thing possible;as a last resort
  • 452、得已:谓得以了结。 谓出于自己的意愿。
  • 453、依得: 1.依允,依从。 2.依照。
  • 454、得一:得道。 天的代称。
  • 455、得一元宝:即得壹元宝。
  • 456、得也: 1.犹言得了。 2.应答之词。犹言明白啦。
  • 457、得也麽: 1.犹言得了。 2.应答之词。犹言明白啦。
  • 458、得也么: 犹言得了。 应答之词。犹言明白啦。
  • 459、也得: 也可以。表示许可。 也可以。表示足够。
  • 460、得要:得其要领;抓住要点。
  • 461、要不得: 要不得yàobude (1) 表示人或事物很坏,不能容忍 例 这样干,实在要不得 英 be no good; intolerable;objectionable
  • 462、杳不可得:惊慌地连一天都过不下去。形容惊恐不安到了极点。
  • 463、得样儿:指服装﹑打扮好看,挺有样子。
  • 464、得意洋洋:洋洋:得意的样子。形容称心如意而高兴、兴奋的样子。也作“洋洋得意”、“得意扬扬”、“扬扬得意”。
  • 465、洋洋得意:洋洋:得意的样子。形容称心如意而高兴、兴奋的样子。也作“洋洋得意”、“得意扬扬”、“扬扬得意”。
  • 466、得意扬扬:形容非常满足、高兴,神气十足的样子。也作得意洋洋。
  • 467、扬扬自得: 十分得意的样子。语本《史记•管晏列传》:“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闲而闚其夫。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
  • 468、扬扬得意: 扬扬得意yángyáng-déyì (1) 形容称心自意,一付满足的样子 英 cock-a-hoop;elated;exulting;jubilant;be heaved with joy;be on the hight rope
  • 469、得言: 1.犹当言。 2.获得讲话的机会。
  • 470、得眼:原谓盲人复明。晋法显《佛国记》:"精舍西北四里有榛,名曰得眼木。有五百盲人,依精舍住此,佛为说法,尽还得眼。盲人欢喜,刺杖着面,头面作礼,杖遂生长丈,世人重之,无敢伐者,遂成为榛。是故以得眼为名。"后用以比喻人由迷昧而得醒悟。
  • 471、焉得虎子:不进老虎窝,怎能捉到小老虎。
  • 472、哑子得梦:哑子:哑巴。哑子做了一个梦,心里全明白,却不能向人表达。比喻有某种感受却无法向人说出来
  • 473、亚得里亚海: 亚得里亚海Yàdélǐyà Hǎi (1) 位于意大利东面的水域 英 the AdriaticSea
  • 474、旋得旋失:很快得到﹐不久又失去。形容得失都很快。
  • 475、须得:定要。
  • 拼音dé,děi,de
  • 注音ㄉㄜˊ,ㄉㄟˇ,˙ㄉㄜ
  • 笔划11
  • 繁体
  • 五笔TJGF
  • 五行

基本释义

dé动词(1) (会意。金文字形,右边是“贝”(财货)加“手”,左边是“彳”,表示行有所得。手里拿着财货,自然是有所得。本义:得到,获得)(2) 同本义(本来没有而争取得来成为己有)得,行有所得也。——《说文》三人行必得我师焉。——《论语》。释文:“本或作必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孟子·梁惠王上》佳婿难得。——《世说新语·假谲》卖炭得钱何所营。——唐· 白居易《卖炭翁》工之侨得良桐焉。—— 明· 刘基《郁离子·千里马篇》(3) 又如:得人心;各得其所;得肆(得志,肆意);得闲儿(有空闲时间;得空);得胜回头(宋元说书人在开讲正书前先说一段小故事作引子,叫得胜回头);得职(获得官职);得情报;得钱;得奖(4) 找到知得而不知丧。——《易·文言》虑而后后能得。——《礼记·大学》。注:“谓得事之宜也。”至德不得。——《庄子·秋水》既而得其尸于井。——《聊斋志异·促织》(5) 得知故无术者得于不用。——《韩非子》礼得其报则乐。——《礼记·乐记》。注:“谓晓其义。”武王得之矣。——《吕氏春秋·义赏》。注:“犹知也。”(6) 捕获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7) 亦指被捕获;被逮捕。又如:得俊(俘获敌方的勇猛将士)(8) 成功;完成已经传人画图样去了。明日就得。——《红楼梦》(9) 又如:得算(计谋成功);得策(谋略得当)(10) 适,合傲啸东轩下,聊复得此生。——陶渊明《饮酒》(11) 具备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荀子·劝学》(12) 同“德”,恩惠,感恩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孟子·告子上》地广而不得者国危,兵强而凌敌者身亡。——《盐铁论·击之》(13) 助动词。能,能够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避之,不得与之言。——《论语·微子》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宋濂《送东阳马生序》进退不得,为之奈何?——《吴子·应变》沛公军 霸上,未得与 项羽相见。——《史记·项羽本纪》(14) 得意,满足意气扬扬,甚自得也。——《史记·管晏列传》常使两情皆得,彼此俱畅。——《世说新语·文学》(15) 又如:洋洋得意(16) 看到林尽水源,便得一山。——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名词(1) 收获,心得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开郑有得,便欣然忘食。——《南史·陶潜传》(2) 德,道德,有德之人尚得推贤不失序。——《荀子》副词必须,应该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史记·项羽本纪》形容词合适;正确于彼计则得。——马中锡《中山狼传》历古今之得失。——《汉书》(1) 用在口语中表示同意或禁止 。如:得,就这么办;得了,别说了;得也么(算了吧;又作答应之词)(2) 用在口语中,瞧。在情况变坏时表示无可奈何 。如:得,又搞错了;得,全完了(3) 另见de;děiděi助词(1) 用在动词后面,表示能够或可以。如:我们可粗心不得;她能去我为什么去不得(2) 用在动词和补语中间,表示可能。如:我拿得动;那办得到(3) 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连接表示程度或结果的补语。如:冷得打哆嗦;笑得肚子痛(4) 另见dé;děide动词(1) 用在口语中表示必须有,一定 。如:这个工程得三个月才能完成(2) 绝对必要或应当去做犹得备晨炊。——唐· 杜甫《石壕吏》(3) 又如:有错误就得批评;做得好就得表扬(4) 表示推测的必然 。如:要不快走,我们就得迟到了(5) 另见dé;de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