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含政的词语
- 51、政策科学:以政策为研究对象的学科。从发展变化着的政策体系出发,研究政策的结构、功能、制定、运行和效益等内在联系与规律,为政策的正确决策、实施和评价提供依据。
- 52、执政兴国: 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执政兴国,读音zhí zhèng xīng guó,汉语词语,指执掌政权,振兴国家。
- 53、政府行为:对于企业、个体、自然人的行为而言的,具有法定性和强制性。
- 54、地方行政:一个政治名词,指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
- 55、反经行政:意思是指违反常规,采取权宜之计。
- 56、政乱: 犹治乱。
- 57、政乱于内: 《韩非子·内储说上七术》:“大臣无重,则兵弱于外;父兄犯法,则政乱于内。兵弱于外,政乱于内,此亡国之本也。”
- 58、钟理政: 字翱,南唐上柱国。
- 59、政理: 政理zhènglǐ (1) 政治 例 内修政理。——《三国志·诸葛亮传》 英 political affairs
- 60、兵弱于外,政乱于内: 《韩非子·内储说上七术》:“大臣无重,则兵弱于外;父兄犯法,则政乱于内。兵弱于外,政乱于内,此亡国之本也。”
- 61、政社合一: 我国的集体经济组织最早叫合作社。如农业生产合作社。手工业生产合作社。供销合作社等。后来又搞了人民公社(1958年开始)。所谓政社合一指的是。人民公社既是行政组织同时又是经济组织。一个牌子履行两种完全不同的职能。它就是政企合一的前身。
- 62、音与政通:政事顺遂,人民和乐。
- 63、政人:执政的人。
- 64、为政以德:指以道德原则治理国家,就像北极星一样处在一定的位置,所有的星辰都会围绕着它。它代表了孔子的为政的思想,强调道德对政治生活的决定作用,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原则。这是孔子学说中较有价值的部分,表明儒家治国的基本原则是德治,而非严刑峻法。
- 65、无政府: 无政府强调个体行为的自愿性,而非外力因素尤其是组织机构强加的命令式措施。由此而衍生出无政府主义思潮,主要理念是不侵略原则。
- 66、政治行为:人们在特定利益基础上,围绕着政治权力的获得和运用、政治权利的获得和实现而展开的活动。
- 67、问政于民: 问政于民,就是各级政府通过各种方式直接听取普通百姓建议和意见,以使政府的政策更加暖人心,合民意,有效果。这是中国政治文明进步的象征,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这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开展以来呈现的一大亮点和特色。不少地方、单位和部门把这“三问”作为一个重要理念予以始终坚持,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扎实付诸实践,不仅使活动向纵深推进,更在深入人心中赢得民心。
- 68、政治面目: 指一个人的政治立场、政治活动以及和政治有关的各种社会关系。
- 69、政治开明:指执政者不专政,政府政策开放透明,人们可以广泛地自由参政。
- 70、不谋其政: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bùzài-qí èi,bùmóu-qízhèng 不担任某职务,就不去过问某职务范围内的事。
- 71、怀柔政策:用政治上笼络的手段使之归附。
- 72、政病:政治上的弊端。
- 73、民政局: 民政局,是政府主管社会行政事务的职能部门。履行着“上为政府分忧,下为群众解愁”的重要职能,主管救灾救济、双拥优抚安置、民间组织管理、基层政权建设、城市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社会福利和社会事务、区划地名等工作。
- 74、资产阶级庸俗政治经济学: 简称“庸俗经济学”。只描述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表面现象的资产阶级经济理论体系。18、19世纪之交随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间阶级斗争的激化而产生。创始人是法国的萨伊和英国的马尔萨斯。这种经济学流派很多,其实质是将古典经济学理论庸俗化,否定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
- 75、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 中国共产党为保证实现对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绝对领导而在军内开展的思想工作和组织工作。其基本任务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教育全军指战员,在政治、思想和组织上保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人民军队的革命性质和军队建设的正确方向,贯彻执行党的纲领、路线和国家的宪法、法律,保证军队内部的团结和军队素质、战斗力的提高,完成军队所确定的各项任务。
- 拼音zhèng
- 注音ㄓㄥˋ
- 笔划9
- 繁体政
- 五笔GHTY
- 五行火
基本释义
动词(1) (会意兼形声。从攴从正,正亦声。攴(pū)敲击。统治者靠皮鞭来推行其政治。“正”是光明正大。本义:匡正)(2) 同本义政,正也。——《说文》政者,有所改更匡正。——《论语·有政》马注必从上之政下。——《墨子·天志上》俚句戏呈伯母大人粲政。——清· 秋瑾《致琴文书》(3) 又如:正己(4) 主持政事盖善政者,视俗而施教,察失而立防,威德更兴,文武迭用。——《后汉书》(5) 又如:政本(为政的根本);政主(执政者);政官(掌管军政的官员);政术(施政的方法);政要(施政要领);政理(为政之道);政路(为政的途径)名词(1) 政治;政事其政不获。——《诗·大雅·皇矣》。释文:“政,政教也。”使帅其属而掌邦政。——《周礼·夏官》荆国之为政。——《吕氏春秋·察今》论厚薄为之政。——《韩非子·五蠹》上下肃然,称为政理。——《后汉书·张衡传》元政紊弛。——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言时政者。——清· 张廷玉《明史》沽名乱政。(2) 又如:政化(政治和教化);政地(处理政事的地方);政争(政治斗争);政役(政事役使);政拙(拙于政事);政制(政治制度);政俗(政治与风俗)(3) 国家某一部门主管的业务 。如:民政;邮政;财政(4) 指家庭或团体的事务 。如:家政;校政(5) 政策;法令先王之政。——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袁有守多惠政。—— 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6) 又如:政刑(政令和刑罚);政典(政策和制度);政条(政令);政道(施政的方略)(7) 官长;主事者政诸侯。——《墨子·非命上》以为大政。——《左传·昭公十五年》周公作立政。——《书·立政》(8) 又如:学政;盐政(9) 旧说做官一任为一政 。如:历官七政(10) 政权州吁果杀其君而夺之政。——《韩非子·内储说下》(11) 策略 其次伐兵,下政攻城。——《孙子》(12) 朝廷;政府机关在其政府,与韩琦同心辅政。—— 脱脱《宋史》(13) 姓 [查看更多]
Z开头的拼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