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含政的词语
- 126、饮政:指行酒令之事。
- 127、有政: 1.政事;政治。有﹐助词。 2.有政事。 3.指有善政。
- 128、鱼头参政: 宋·鲁宗道任参知政事,刚正嫉恶,遇事敢言,因其姓鲁(鱼字头),且秉性鲠直,故被称为“鱼头参政”。
- 129、御政:指天子统理国政。
- 130、香港特别行政区:简称“港”。在珠江口东侧,临南海。面积1092平方千米。人口630.7万(1995年)。市区在香港岛北部和九龙半岛南端,中隔深水港。1842年后被英国侵占。1997年7月1日起中国恢复行使主权,设特别行政区。西太平洋海空交通枢纽。自由港。转口贸易发达。工业多为出口加工型。世界重要的黄金市场和金融中心。
- 131、宣政院:宣政院,初名总制院,是中国元朝时期设立的一个直属中央政府管辖的国家机构,负责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并统辖吐蕃(今西藏)地区的军政事务。
- 132、行政行为:行政行为原则上自告知之时起发生法律效力,但在附款有规定时自规定之时起生效。
- 133、行政机关:从事行政管理工作的国家机关。是国家机构中数量最大的组成部分。在我国,行政机关是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既包括各级人民政府,也包括各级人民政府设置的独立对外行使职权的工作部门,如国务院下设的部、委,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下设的厅、局等。
- 134、行政复议:行政复议,是指行政相对人认为行政主体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依法向行政复议机关提出复查该具体行政行为的申请,行政复议机关依照法定程序对被申请的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合法性、适当性审查,并作出行政复议决定的一种法律制度。
- 135、行政法规:行政法规是国务院为领导和管理国家各项行政工作,根据宪法和法律,并且按照《行政法规制定程序条例》的规定而制定的政治、经济、教育、科技、文化、外事等各类法规的总称;是指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按照法定程序制定的有关行使行政权力,履行行政职责的规范性文件的总称。
- 136、行政法:关于国家行政管理活动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 137、新经济政策: 词语解释⒈ 苏联为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以恢复和发展遭受战争破坏的经济而采取的一系列政策的总称。1921-1936年间实行。主要内容是: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允许资本主义经济在一定限度内存在和发展;发展商品货币关系;采取租让制,引进外国技术和资金;通过合作社改造个体经济,将资本主义经济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
- 138、同光新政:同光新政,是现代学者对洋务运动的另一种称呼。
- 139、三三制政权: 词语解释⒈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制定和实行的关于敌后抗日根据地政权建设的政策。1940年3月,中共中央发出《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的指示,规定在抗日根据地政权人员分配上实行三三制,即共产党员、左派进步分子、中间分子及其他分子各占三分之一。三三制政权的原则必须保证共产党员在政权中占领导地位。建立三三制政权,对于夺取抗战的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
- 140、三光政策: 词语解释⒈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军事机关曾命令其部队对抗日根据地进行“扫荡”时,“不问男女老幼,应全部杀死;所有房屋,应一律烧毁;所有粮秣,其不能运输的,亦一律烧毁”。这种杀光、烧光、抢光的行为,被称为“三光政策”。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根据地军民实行坚壁清野,开展游击战争,粉碎了日本侵略者的三光政策。
- 141、时政利病:当前政治方面的优点和弊病
- 142、时政: 犹时令。按岁时节令制定的有关农事的政令。 当时的政治措施。
- 143、收入政策: 词语解释⒈ 政府为达到一定目标对个人收入规定的方针和原则。例如,为保障社会成员的最低生活水平,政府以法律形式规定最低工资标准;为抑制一部分人收入过高,规定对高收入者征收所得税;为克服平均主义,允许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为控制过度通货膨胀,在一定时期内冻结工资和物价等。
- 144、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词语解释⒈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蒋介石在上海发动的反革命政变。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利用上海青红帮头子黄金荣、杜月笙、张啸林等,雇佣武装流氓冒充工人袭击工人纠察队队部,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六军即借口“调解工人内讧”,强行将纠察队缴械,致使纠察队员死百余人,伤二百余人。上海总工会委员长共产党人汪寿华被杜月笙骗去秘密杀害。13日,上海工人和市民十万人举行罢工集会和游行。队伍行至宝山路时,遭蒋介石军队开枪屠杀,死百余人,伤无数。接着蒋介石又封闭上海总工会和其他革命团体,捕杀大批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仅三天内就有三百多人被杀,被捕和失踪数千人。这一事件是中国大革命从胜利走向失败的转折点。
- 145、人口政策: 词语解释⒈ 政府为实现一定的目标而采取的影响人口变动的各项措施的总称。包括生育政策、婚姻政策、健康政策、就业政策等。国语辞典人口政策[ rén kǒu zhèng cè ]⒈ 藉人口变数,如出生、分布及组合等的改变,以达成经济、社会、政治等发展的方案。德语Bevölkerungspolitik (S, Pol)
- 146、热月政变: 词语解释⒈ 1794年7月27日(法国共和历热月9日),敌视雅各宾派专政的资产阶级在国民公会中发动政变,逮捕罗伯斯比尔等雅各宾派首领,次日将他们处死。随后废除了雅各宾派的激进措施,从而建立了大资产阶级政权。法国资产阶级革命高潮至此结束。
- 147、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词语解释⒈ 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在武汉发动的反革命政变。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以汪精卫为首的武汉国民政府加紧反革命活动。7月15日,汪精卫召开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扩大会议,决定“反共清党”,公开背叛革命。随后,封闭工会、农会等革命团体,大批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至此,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惨遭失败。
- 148、强权政治:指一种以强权关系维持国际秩序的资产阶级国际政治。
- 149、庆历新政: 词语解释⒈ 北宋仁宗时的政治改革。1043年(庆历三年),参知政事范仲淹提出“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推恩信、重命令”等十项整顿政事的主张,被仁宗采纳,颁诏推行。后因受反对改革的官僚的诬陷,范仲淹等遭到贬逐,改革持续一年即终止。
- 150、内修政治,外治武备: 词语解释⒈ 修:修治;政治:政策;治:管理;武备:军备。对内修明政治,对外做好军事准备。
- 拼音zhèng
- 注音ㄓㄥˋ
- 笔划9
- 繁体政
- 五笔GHTY
- 五行火
基本释义
动词(1) (会意兼形声。从攴从正,正亦声。攴(pū)敲击。统治者靠皮鞭来推行其政治。“正”是光明正大。本义:匡正)(2) 同本义政,正也。——《说文》政者,有所改更匡正。——《论语·有政》马注必从上之政下。——《墨子·天志上》俚句戏呈伯母大人粲政。——清· 秋瑾《致琴文书》(3) 又如:正己(4) 主持政事盖善政者,视俗而施教,察失而立防,威德更兴,文武迭用。——《后汉书》(5) 又如:政本(为政的根本);政主(执政者);政官(掌管军政的官员);政术(施政的方法);政要(施政要领);政理(为政之道);政路(为政的途径)名词(1) 政治;政事其政不获。——《诗·大雅·皇矣》。释文:“政,政教也。”使帅其属而掌邦政。——《周礼·夏官》荆国之为政。——《吕氏春秋·察今》论厚薄为之政。——《韩非子·五蠹》上下肃然,称为政理。——《后汉书·张衡传》元政紊弛。——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言时政者。——清· 张廷玉《明史》沽名乱政。(2) 又如:政化(政治和教化);政地(处理政事的地方);政争(政治斗争);政役(政事役使);政拙(拙于政事);政制(政治制度);政俗(政治与风俗)(3) 国家某一部门主管的业务 。如:民政;邮政;财政(4) 指家庭或团体的事务 。如:家政;校政(5) 政策;法令先王之政。——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袁有守多惠政。—— 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6) 又如:政刑(政令和刑罚);政典(政策和制度);政条(政令);政道(施政的方略)(7) 官长;主事者政诸侯。——《墨子·非命上》以为大政。——《左传·昭公十五年》周公作立政。——《书·立政》(8) 又如:学政;盐政(9) 旧说做官一任为一政 。如:历官七政(10) 政权州吁果杀其君而夺之政。——《韩非子·内储说下》(11) 策略 其次伐兵,下政攻城。——《孙子》(12) 朝廷;政府机关在其政府,与韩琦同心辅政。—— 脱脱《宋史》(13) 姓 [查看更多]
Z开头的拼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