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含斟的词语

  • 1、自斟:酌酒自饮。 自行裁酌。
  • 2、酌斟:亦作'酌酙'。酌酒。 考虑事情或行文等是否妥当和可行。
  • 3、羊斟:春秋时宋人。郑伐宋,宋华元﹑乐吕御之。羊斟为华元御,华元杀羊以飨士而不及斟。将战,斟曰:'畴昔之羊,子为政,今日之御,我为政。'驰入郑师,宋遂败。见《左传.宣公二年》及《史记.宋世家》﹑《郑世家》。
  • 4、同斟:一同饮酒。
  • 5、行斟:行酒。依次斟酒。
  • 6、二斟: 指夏同姓诸侯斟灌和斟鄩。
  • 7、不斟: 古代南楚谓疾病少愈而加剧为不斟。
  • 8、自斟自饮:自己倒酒,自己喝。
  • 9、轻斟浅醉: 斟:斟酒。
  • 10、字斟句酌: 字斟句酌zìzhēn-jùzhuó (1) 形容行文吐字细致谨慎,逐字逐句斟酌选定 英 choose one’s words with great care;weight every word
  • 11、句斟字酌:逐句逐字仔细推敲。
  • 12、斟盘:考虑,算计
  • 13、斟字酌句: 写文章时慎重细致,细细推敲。
  • 14、斟雉: 1.调治雉羹。
  • 15、斟愖:犹迟疑。
  • 16、斟汋:考虑;忖度。
  • 17、斟量:酌量;估量。
  • 18、斟酌: 斟酌zhēnzhuó (1) 反复考虑以后决定取舍 例 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矣。——《国语·周语上》 例 再三斟酌 英 qualify; consider; deliberate (2) 往杯盏里倒酒供饮用 例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陶潜《移居》 例 独自斟酌 英 pour
  • 19、依斟流彘:《史记.夏本纪》"帝相崩,子帝少康立"张守节正义引《帝王纪》曰:"帝相徙于商丘,依同姓诸侯斟寻。羿恃其善射……使奡帅师灭斟灌﹑斟寻,杀夏帝相。"《国语.周语上》:"厉王虐,国人谤王。邵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三年,乃流王于彘。"后以"依斟流彘"谓帝王因失德而被迫流亡。
  • 20、斟寻:亦作'斟鄩'。 古国名。夏同姓诸侯国。辖境在今山东省潍坊市西南。 复姓。古有斟寻氏。禹之后,以封国为姓。见《史记.夏本纪论》。
  • 21、斟鄩:亦作'斟鄩'。古国名。夏同姓诸侯国。辖境在今山东省潍坊市西南。 复姓。古有斟鄩氏。禹之后,以封国为姓。见《史记.夏本纪论》。
  • 22、斟泻: 1.倾注。使液体从高处流下。
  • 23、献斟:献酒。
  • 24、斟酌损益: 斟酌损益zhēnzhuó-sǔnyì (1) 处理事物斟情酌理,掌握分寸。损:减少。益:增加 例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诸葛亮《出师表》 英 consider the gains and losses
  • 25、斟勺:考虑﹑吸取。 犹处置。
  • 拼音zhēn
  • 注音ㄓㄣ
  • 笔划13
  • 繁体
  • 五笔ADWF
  • 五行

基本释义

动词(1) (形声。从斗,甚声。本义:用勺子舀取)(2) 同本义斟,勺也。——《说文》斟,酌也。——《广雅》孔子穷乎 陈蔡之间,藜羹不斟,七日不尝粒。——《吕氏春秋》太行何艰哉,北斗不可斟。—— 唐· 顾况《游子吟》其御羊斟不与。——《左传·宣公二年》羊羹不斟,而宋国危。——《淮南子·鏐称》(3) 用壶倒酒或茶水主人有酒且莫斟,听我一曲悲来吟。——唐· 李白《悲歌行》(4) 又如:斟酒;斟一杯水;斟泻(倾注);斟茶;给她斟一杯酒(5) 考虑,考虑好坏,比较长短斟量功伐。——《颜氏家训·省事》(6) 又如:斟酌损益(仔细考虑,反复商讨,以决定增减、兴革);斟勺(考虑,吸取);斟裁(斟酌决定);斟量(酌量;估量)名词(1) 汤汁,羹汁斟,汁也。——《方言三》厨人进斟,因反斗以击代王,杀之。——《史记·张仪列传》(2) 古国名 。相传为夏同姓诸侯之国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