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含族的词语
- 1、主族:主要族群的简称,族群在人口上有主次之异。
- 2、蒙族: 蒙古族的简称。蒙古族是我国56个少数民族之一,有本民族语言和文字。
- 3、雅皮族: yippie是雅皮士的意思。
- 4、耳光族: 就是欠抽,引申义可形容一切让人觉得不爽的表情。
- 5、双重种族: 新加坡异族通婚的夫妇为孩子注册时可以填写种族类别的一种选择。
- 6、颜氏家族:简介:广东省连平县颜氏家族在清代曾以“一门三世四节钺,五部十省八花翎。”的显赫家世成为当时全国“二十八世家”之一。
- 7、黑石氏族:酋长:黑手/奥格瑞姆·毁灭之锤/朱比瑟斯。
- 8、留校族: 每年暑假,都有不少大学生放弃回家与亲人团聚的机会,选择留在学校,他们被称为“留校族”。
- 9、豪族地主: 汉初,高祖“徙齐、楚大族昭氏、屈氏、景氏、怀氏、田氏五姓关中,与利田宅”,“徙者十余万口”。
- 10、民族气节:一种高尚品德。
- 11、收族传重: 重大权利的把持与使用。
- 12、族家子:即族子。
- 13、族位:在宗族中的地位。
- 14、族死:族灭。
- 15、族师:周代官名。地官之属。百家之长。《周礼.地官》有"族师"﹐"各掌其族之戒令政事。"郑玄注引郑司农曰:"百家为族。"
- 16、族约: 1.旧称封建社会宗族或家族的规约。 2.族正之副。
- 17、族地: 1.一姓一族的土地。
- 18、族女: 1.同族兄弟之女。
- 19、民族自治: 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民族问题的理论,结合我国具体情况而制定的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根据这个政策,各少数民族以自己的聚居区域的大小不同而建立自治区、自治州和自治县等自治机关,在国务院统一领导下,除行使一般地方国家机关职权外,可以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行使自治权。
- 20、民族语言: 民族语言,汉语词汇,是指一个民族的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彼此交流思想感情交往联系时所使用的语言,它是民族稳定的基本特征之一
- 21、民族意识: 民族意识即民族共同心理素质,民族特征之一。亦称“民族性格”。指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凝结起来的表现在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心理状态。
- 22、追新族: “追新族”可以是指一部分人群也可以用来形容一种精神和态度,这个词现在已是很流行了,频繁出现在报刊媒体、网络上。
- 23、民族曲式:古曲及民族乐器的结构形式
- 24、华纳神族: 胜利。
- 25、土族民歌:土族主要聚居在青海省互助、民和、大通等县,其余散居在乐部、门源和甘肃天祝等地。
- 拼音zú
- 注音ㄗㄨˊ
- 笔划11
- 繁体族
- 五笔YTTD
- 五行金
基本释义
名词(1) (会意。本义:箭头)(2) 同本义族,矢锋也。束之族族也。——《说文》。(3) 家族,氏族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书·尧典》。陆德明释文:“上自高祖,下至玄孙,凡九族。”(4) 又如:大族(人口多、分支繁的家族);族氏(宗族姓氏);族正(清时聚族而居的地方;挑选族中地位名望最高的人主持和裁决本族事务,名为“族正”)(5) 姓氏,表明家族、宗族系统的称号亡秦族矣。—— 汉· 贾谊《过秦论》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收:聚,团结)——宋· 王安石《伤仲永》繁衍之族。——清· 洪亮吉《治平篇》(6) 又如:族地(一姓一族的土地);族姓(同姓的亲族;家族姓氏;世族大姓)(7) 民族 。如:汉族;回族;维吾尔族(8) 古代百家为一族四闾为族,使之相葬。——《周礼》。郑玄注:“闾,二十五家;族,百家。”(9) 又如:族长(10) 品类,种类士大夫之族。——唐· 韩愈《师说》莫不族布。——明· 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11) 动植物分类学中相当于亚群或子群,或在此之下,但经常次于亚科的单位;亦指不按分类学的自然群 。如:猫族;玫瑰族(12) 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庄子·养生主》动词(1) 灭族。把 家族成员全部处死族秦者, 秦也,非天下也。—— 唐· 杜牧《阿房宫赋》(2) 又如:族诛(族灭。一人犯罪,整个家族、亲属被诛灭)(3) 丛聚云气不待族而雨,草木不待黄而落。——《庄子》(4) 又如:族生(丛生);族居(群居;聚居);族云(凝聚的云气)形容词(1) 众多行久之物,族必起于少——《韩非子·喻老》(2) 又如:族庖(众庖。指一般的厨师) [查看更多]
Z开头的拼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