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含曼的词语

  • 1、惠勒-费曼理论:  一种相对论性的超距作用理论,其中假定宇宙中有足够的吸收体,它是作为带电粒子发出的所有作用的收缩点,辐射阻尼就是这个理论的一个结论。
  • 2、曼彻斯特维多利亚大学: 词语解释曼彻斯特维多利亚大学(曼徹斯特維多利亞大學)[ màn chè sī tè wéi duō lì yà dà xué ]⒈  英国的大学。1903年创建于曼彻斯特。设有文学、工商管理、经济及社会研究、教育、法学、医学、理学、音乐、理工、神学等学院。
  • 3、嘉尔曼: 词语解释⒈  中篇小说。法国梅里美作于1845年。吉卜赛姑娘嘉尔曼因伤人罪被捕。押送途中士兵唐·霍赛私自放走了她,为此入狱。他出狱后找到了已加入走私团伙的嘉尔曼,杀死了她的情人,威逼她一起去美洲。嘉尔曼宁死不从,终于倒在唐·霍赛的刀下。
  • 4、安曼: 约旦首都和最大城市。人口15679万(1994年)。3000多年前即已建城。多古迹,有斗兽场、石建长廊、露天剧场、大清真寺等。是西亚游览胜地。工业有炼油、纺织、食品等。有青年城、大学城、博物馆等现代化建筑。
  • 5、腿曼:一种黑色长裤丝袜。
  • 6、娘曼::形容男子外表娘,内心man。男子外表阴柔温顺、心思细腻、动作娇柔、优雅温婉,颇具女性的气质,骨子里却也不乏男子应有的气概:独立、坚强、责任、勇敢、担当等。娘man不等同于娘炮。
  • 7、布曼:“布曼”是广西武呜、邕宁等县壮族自称。各地壮族有着不同的自称,但他们都离不开“布”、“濮”这个总称。“布”、“濮”是人的意思。
  • 8、身姿妙曼:身姿 shēnzī 指身体的外部形态优雅的身姿令人难忘牧女们骑着骏马,健美的身姿映衬在蓝天、雪山和绿草之间。——《天山景物记》
  • 9、赵一曼:赵一曼(1905年10月25日-1936年8月2日),女,汉族,原名李坤泰,又名李一超,人称李姐。
  • 10、威士曼: 看得见的人,是一个科技品牌名称。
  • 11、道格曼: 即英文dog-man的音译如字面意思,人们用此词语比喻向上司告密的人,因为此类人有时会被人们戏称为“上司的狗”,所以人们以此为比,以“道格曼”来戏称。
  • 12、滋曼: 滋曼zī màn (1) 生长蔓延。常喻祸患的滋长扩大 英 grow and spread
  • 13、鸷曼: 1.抵突。形容马性猛戾不驯,欲狂突以去其羁勒。《庄子.马蹄》:"夫加之以衡扼﹐齐之以月题﹐而马知介倪﹑闉扼﹑鸷曼﹑诡衔﹑窃辔。"陆德明释文引李颐曰:"鸷﹐抵也。曼﹐突也。"一说,犹迟重。郭庆藩集释引郭嵩焘曰﹕"鸷曼﹐犹言迟重﹔言马被介而气塞行滞﹐有决衔絶辔之忧。"鸷曼﹐指抵触车幔。参阅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
  • 14、淫曼: 亦作“淫嫚”。
  • 15、衍曼:绵延不绝貌。
  • 16、延曼: 1.亦作"延蔓"。草木绵延伸展。 2.引申指不断扩展。 3.即曼延。古代百戏名。
  • 17、须曼:梵语suman?的音译,古印度花名。其形色俱媚,令见者心悦﹐故又名"称意花"﹑"悦意花"。天竺国旧俗用此花结环,用以装饰头身。
  • 18、秀曼:秀美温柔。
  • 19、修曼:漫长。
  • 20、萧曼:众多貌。
  • 21、宛曼: 1.谓渺茫广远。 2.柔媚;婉转曼妙。
  • 22、婉曼: 婉曼wǎnmàn (1) 娇柔而美好 例 婉曼的话语 英 gentle and sweet
  • 23、头曼: 匈奴单于。
  • 24、坛曼:平坦而宽广。
  • 25、韶曼:美色。
  • 拼音màn
  • 注音ㄇㄢˋ
  • 笔划11
  • 繁体
  • 五笔JLCU
  • 五行

基本释义

形容词(1) (形声。小篆字形,从又,冒声。又,手。从“又”与手的动作有关。本义:长)(2) 同本义曼,引也。——《说文》孔曼且硕,万民是若。——《诗·鲁颂·閟宫》韩娥因曼声哀哭。——《列子·汤问》侯同曼声之歌。——《淮南子·泛论》娥眉曼睩。长发曼鬋。——《楚辞·招魂》曼寿。——《汉书·礼乐志》曼辞以自解。——《汉书·司马迁传》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楚辞·离骚》曼声歌之。——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3) 又如:曼胡(无刃的长戟。一作镘胡);曼寿(长寿);曼啸(长啸);曼志(远大的志向);曼靡(形容乐声悠长而柔和);曼曼(形容距离远或时间长)(4) 柔美;细润秀曼都雅,一军惊视。——《新唐书·李光颜传》(5) 又如:曼睇(媚视,美盼);曼颊(细嫩的面颊);曼丽(柔媚美丽);曼妙(美艳;柔美);曼帛(细腻精美的丝帛);曼理(细腻的肌肤)动词(1) 延长;拉长曼余目以流观兮。——《楚辞·九章·哀郢》(2) 通“无”。没有行有之也,病曼之也。——《法言·五百》(3) 通“蔓”。蔓延遂至延曼连州。——《汉书·王莽传下》名词通“蛮”。古时对南方少数民族的泛称楚子诱 戎曼子杀之。——《公羊传·昭公十六年》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