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含曾的词语

  •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选自《论语·先进》篇,标题为后人所加。文章记录孔子与众弟子谈论理想的言论。
  • 2、曾朴: 词语解释⒈  近代小说家。字孟朴,号铭珊,笔名东亚病夫,江苏常熟人。光绪年间举人。曾参与戊戌变法运动。后创办《小说林》杂志。辛亥革命后曾任江苏财政厅、政务厅厅长。1926年脱离政界,在上海创办《真美善》杂志。所著长篇小说《孽海花》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另有小说《鲁男子》及译作多种。
  • 3、惯曾为旅偏怜客:犹言同病相怜。
  • 4、马师曾:马师曾(1900年4月2日-1964年4月22日),字伯鲁,号景参,广东广州府顺德县桂洲马地桥人(今属广东佛山市顺德区容桂地区),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
  • 5、远曾:犹远祖。
  • 6、无曾:犹不曾,没有。
  • 7、世不曾:从不曾。
  • 8、青曾:青石。
  • 9、高曾:高祖和曾祖。 泛指远祖。
  • 10、不曾: 不曾bùcéng (1) 没有,从来就没有 例 一生不曾见过这种人 英 never 亦作“未曾”
  • 11、不曾弄险:不做危险的事。
  • 12、从曾祖父: 1.从曾祖父本义,指的是曾祖父的亲兄弟,是祖父的伯叔父,是父亲的伯叔祖父(即从祖祖父)。
  • 13、外曾祖父: 母亲的祖父,也即外祖父的父亲。
  • 14、曾升:曾升乃是曾头市小郎君,白净面盘,未有胡须,身长九尺,天资聪颖,武功盖世,人不可当,年仅十六七岁。
  • 15、曾母暗沙:我国南沙群岛中最南端的一群暗沙。
  • 16、曾外祖父:父亲的外祖父,祖母的父亲
  • 17、曾用名: 泛指曾经使用过的人名、地名和科技名词。
  • 18、曾经: 曾经céngjīng (1) ——用在动词前面,表示某种动作、行为或情况是以前某段时间存在或发生过的,动词后面往往有助词“过” 例 我曾经做过小学教师 例 我曾经到过北京 英 have already
  • 19、曾阿: 重叠的山陵。
  • 20、曾思:反复思考。曾,通'增'。
  • 21、族曾孙: 1.族曾孙本义,指的是自己的亲兄弟的曾孙,是儿子的堂兄弟(即从父兄弟)的孙子,即自己的侄子(即兄子/弟子)的孙子,即儿子的堂侄孙,是孙子的从兄弟(即从祖兄弟)的儿子,即自己的侄孙的儿子,即孙子的从侄,是曾孙的族兄弟。
  • 22、曾孙:1.孙子的儿子。 2.对曾孙以下的统称。
  • 23、曾孙女:侄外孙女 zhíwàisūnnü 姐妹的孙女。
  • 24、孙曾:孙子和曾孙,泛指后代。
  • 25、曾折: 屈曲貌。
  • 拼音zēng,céng
  • 注音ㄗㄥ,ㄘㄥˊ
  • 笔划12
  • 繁体
  • 五笔ULJF
  • 五行

基本释义

zēng副词(1) (形声。从八,从曰。本义未明。副词。用来加强语气)(2) 过去发生过——表示有过某些行为或情况江南好,风景旧曾谙。——唐· 白居易《忆江南》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宋·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3) 又如:曾不(不曾);几年前我曾见过他一面;我曾去过杜坪乡(4) 已经 ——表示动作行为已经进行。如:似曾相识形容词(1) 通“层”。重叠有虞之王,烧曾薮,斩群害,以为民利。——《管子·轻重戊》大厦曾架,拟于昆仑。——《淮南子·本经》荡胸生曾云。——杜甫《望岳》(2) 另见zēngcéng形容词(1) 重。指中间隔两代的亲属关系自此而曾焉。——清· 洪亮吉《治平篇》曾元时不分。计高曾之时。视高曾之时。高曾时为一户者。(2) 又如:曾翁(称他人的曾祖父);曾玄(曾孙和玄孙)(3) 谦词。犹“末”曾臣彪将率诸侯以讨焉。——《左传》(4) 又如:曾臣(末臣)(5) 高举的样子曾逝万仞之上。——刘安《淮南子·览冥》动词(1) “增”的本字。增加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告下子》曾欷歔余郁邑兮。——《楚辞·离骚》(2) 又如:曾思(反复思考);曾折(曾挠。屈曲貌);曾益(增加,增强);曾巢(在高物上架巢);曾逝(高飞远去)副词(1) 乃,竟曾不若孀妻弱子。——《列子·汤问》曾不能疾走。——《战国策·赵策》曾不惨然。——清· 黄宗羲《原君》长曾不盈寸。——明· 魏学《核舟记》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列子·汤问》(2) 表示相承,相当于“则”、“是”、“就”我曾无闾里之闻,穷巷之知者何?——《淮南子》(3) 表示疑问,相当于“何”、“怎” 。如:曾奈(怎奈)名词(1) 姓(2) 另见céng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