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含曾的词语

  • 101、曾国藩: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
  • 102、曾无与二:独一无二,没有比得上的。
  • 103、多曾:多次。
  • 104、曾颠:高山之顶。
  • 105、曾巅: 1.亦作"曾颠"。 2.高山之顶。曾,通"层"。
  • 106、曾城: 传说中的地名。亦泛指仙乡。 指高大的城阙。
  • 107、曾臣: 犹末臣。古代诸侯对天子自称的谦词。
  • 108、曾巢:聚集柴木以为巢。曾,通'橧'。
  • 109、曾经沧桑: 彭德怀饱经战火洗礼、曾经沧桑
  • 110、曾经沧海: 曾经沧海céngjīng-cānghǎi (1) 已曾经历过沧海多变的世道。比喻世事变迁之巨及经历之多,眼界非常开阔,不把平常的事物放在眼里 英 have crossed the deep,blue sea;having seen and experienced much
  • 111、曾不惨然:意思指竟不觉得惨痛。
  • 112、曾波: 层叠的水波。 《楚辞•招魂》:“娭光眇视,目曾波些。”
  • 113、曾标: 高标。比喻高尚的风姿。曾,通“层 ”。
  • 114、曾飙: 高风,大风。曾,通“层 ”。
  • 115、曾祖妣: 即曾祖母。
  • 116、赵杲送曾哀:一去不回的意思。
  • 拼音zēng,céng
  • 注音ㄗㄥ,ㄘㄥˊ
  • 笔划12
  • 繁体
  • 五笔ULJF
  • 五行

基本释义

zēng副词(1) (形声。从八,从曰。本义未明。副词。用来加强语气)(2) 过去发生过——表示有过某些行为或情况江南好,风景旧曾谙。——唐· 白居易《忆江南》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宋·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3) 又如:曾不(不曾);几年前我曾见过他一面;我曾去过杜坪乡(4) 已经 ——表示动作行为已经进行。如:似曾相识形容词(1) 通“层”。重叠有虞之王,烧曾薮,斩群害,以为民利。——《管子·轻重戊》大厦曾架,拟于昆仑。——《淮南子·本经》荡胸生曾云。——杜甫《望岳》(2) 另见zēngcéng形容词(1) 重。指中间隔两代的亲属关系自此而曾焉。——清· 洪亮吉《治平篇》曾元时不分。计高曾之时。视高曾之时。高曾时为一户者。(2) 又如:曾翁(称他人的曾祖父);曾玄(曾孙和玄孙)(3) 谦词。犹“末”曾臣彪将率诸侯以讨焉。——《左传》(4) 又如:曾臣(末臣)(5) 高举的样子曾逝万仞之上。——刘安《淮南子·览冥》动词(1) “增”的本字。增加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告下子》曾欷歔余郁邑兮。——《楚辞·离骚》(2) 又如:曾思(反复思考);曾折(曾挠。屈曲貌);曾益(增加,增强);曾巢(在高物上架巢);曾逝(高飞远去)副词(1) 乃,竟曾不若孀妻弱子。——《列子·汤问》曾不能疾走。——《战国策·赵策》曾不惨然。——清· 黄宗羲《原君》长曾不盈寸。——明· 魏学《核舟记》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列子·汤问》(2) 表示相承,相当于“则”、“是”、“就”我曾无闾里之闻,穷巷之知者何?——《淮南子》(3) 表示疑问,相当于“何”、“怎” 。如:曾奈(怎奈)名词(1) 姓(2) 另见céng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