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含死的词语
- 76、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即使是饿死的骆驼体积也比马的大。引申为:在一方面有特别特长的人,即使在这方面突然到了穷困的地步,也比一些在这方面刚出炉的人强。
- 77、鸟尽弓藏,兔死狗烹: 比喻事情成功后,把出过力的人抛弃或杀死。《淮南子·说林训》:“狡兔得而猎犬烹,高鸟尽而强弩藏。”《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鸟尽弓藏”,这是古人经常对后人的忠告。范蠡是春秋时越王勾践的主要谋臣。他为勾践策划一切,指挥军事,灭了吴国,称霸中原。他深知“勾践为人,可与共患,难与处安”,为了避免“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命运,他功成身退,弃官经商,到了陶地改名换姓,叫做陶朱公,得以善终。中国人据此感叹世态炎凉感叹了几千年。
- 78、不见黄河心不死: 同“不到黄河心不死 ”。比喻不达到目的决不罢休。
- 79、死性: 方言。头脑不灵活;死板。
- 80、死开:方言,意同于“滚开”,但语气比“滚开”更加强烈,多属于双方对峙或者有矛盾时,针对另外一方不怎么友善的呵斥,同时包含故意和嫌弃的含义。
- 81、七种生死:佛学术语,众生于六道迷界中之轮回流转可大别为分段、变易等二种生死,诸论书就此二种又别立新说,而有‘七种生死’之说。
- 82、二死:分段生死和变易生死
- 83、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两国鸡狗的叫声彼此可以听见,形容两个国家离得很近。《老子·八十章》:“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形容彼此不了解,不互通音讯。
- 84、兔死狐悲,物伤其类:兔子死了,狐狸感到悲伤。比喻因同类的失败或死亡而感到悲伤。
- 85、死火山:毫无活动纪录与现象的火山
- 86、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男人愿意为赏识自己、了解自己的人献身,女人愿意为欣赏自己、喜欢自己的人而打扮。
- 87、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两国鸡狗的叫声彼此可以听见,形容两个国家离得很近。《老子·八十章》:“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形容彼此不了解,不互通音讯。
- 88、与死人同病者,不可生也: 《韩非子·孤愤》:“与死人同病者,不可生也;与亡国同事者,不可存也。今袭迹于齐、晋,欲国安存,不可得也。”
- 89、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三国·魏·曹冏《六代论》:“百足之虫,至死不僵,以扶之者众也。”
- 90、百足之虫﹐至死不僵: 三国·魏·曹冏《六代论》:“故语曰:‘百足之虫,至死不僵’,以扶之者众也。此言虽小,可以譬大。” 百足之虫,至死不僵,读作 bǎi zú zhī chóng,zhì sǐ bù jiāng 。用以比喻势力雄厚的集体或个人一时不易垮台。百足:虫名,躯干计二十节,切断后仍能蠕动。僵:肢体僵硬不能活动。常用作分句,比喻势力雄厚的集体或个人一时不易垮台。可参见三国·魏·曹冏(jiǒng)《六代论》:“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以扶之者众也。”百足是虫名,又名马陆或马蚿,约一寸长,全身三十多个环节,切断后仍能蠕动。
- 91、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三国·魏·曹冏《六代论》:“百足之虫,至死不僵,以扶之者众也。”
- 92、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忧患:患难。忧患使人勤奋,因而得生;安乐使人怠惰,因而萎靡致死。
- 93、不要在一棵树上吊死: 不要死用一种办法,要变通。
- 94、鸟尽弓藏,兔死狗烹: 比喻事情成功后,把出过力的人抛弃或杀死。《淮南子·说林训》:“狡兔得而猎犬烹,高鸟尽而强弩藏。”《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鸟尽弓藏”,这是古人经常对后人的忠告。范蠡是春秋时越王勾践的主要谋臣。他为勾践策划一切,指挥军事,灭了吴国,称霸中原。他深知“勾践为人,可与共患,难与处安”,为了避免“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命运,他功成身退,弃官经商,到了陶地改名换姓,叫做陶朱公,得以善终。中国人据此感叹世态炎凉感叹了几千年。
- 95、千金之子,不死于市:市:众人聚集的地方。指富贵人家子弟犯了死罪,可以免除服刑。
- 96、重赏之下,必有死夫: 在优厚的赏赐之下,一定有勇于去做事的人。
- 97、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即使是饿死的骆驼体积也比马的大。引申为:在一方面有特别特长的人,即使在这方面突然到了穷困的地步,也比一些在这方面刚出炉的人强。
- 98、十年生死两茫茫:漫长岁月中的个人悲凉身世。
- 99、置之死地而后已: 《上饶集中营·集中营生活散记》:“天哪!人快要死了,还时时提防他会开小差,难道真要‘置之死地而后已’吗?” 复以威吓应谓能诬赵、洪则其罪决不至死,且能以巨资相赠,若直供不讳必~。(丁中江《北洋军阀史话》四十八)1 置之死地而后已,读音为:zhì zhī sǐ dì ér hòu yǐ,汉语词语,是指把他人害死才算结束。
- 100、不见黄河心不死: 同“不到黄河心不死 ”。比喻不达到目的决不罢休。
- 拼音sǐ
- 注音ㄙˇ
- 笔划6
- 繁体死
- 五笔GQXB
- 五行金
基本释义
动词(1) (会意。小篆字形。右边是人,左边是“歺”(è),残骨,指人的形体与魂魄分离。本义:生命终止)(2) 同本义死,民之卒事也。——《说文》死者,人之终也。——《列子·天瑞》庶人曰死。——《礼记·曲礼》沁人曰死。——《礼记·檀弓》民知不死,其亦夫有奋心。——《左传·哀公十六年》楚令尹死。—《左传·昭公二十三年》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亡何国变,宁南死。—— 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3) 又如:死生(死亡和生存);死过(死去,去世);死限(死期,寿命的期限);死却(死去;死掉);死不残(半死不活;不中用);死去还魂(死去活来);死费尽残(半死不活);死数里算帐(离死期不远);死耗(死亡的消息);死君(死去的国君)(4) 为某事或某人而牺牲性命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史记·陈涉世家》(5) 又如:死义(为信守节义而死);死难;死节(以一死保全节操);死士(誓死效劳之士)(6) 穷,尽战余落日黄,军败鼓声死。——常建《吊王将军墓》讹言“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后汉书》(7) 拼死,拼命于是乃废文任武,厚养死士,缀甲厉兵,效胜于战场。——《战国策·秦策》上欲陵死战,召 陵母及妇,使相者视之,无死丧色。——《汉书·李广传》(8) 又如:死战:死守;死杀(死命拼杀)(9) 固守;抱着不放 。如:心还没死;你就死了这条心吧形容词(1) 死板,不灵活人画竹梢死羸垂,萧画枝活叶叶动。——白居易《画竹歌》(2) 又如:死水;死法(固定、死板的方法);死心眼;死画(呆板而不具灵性的画);死规矩;死教条;死口(不可改变的话);死格(死板的格式);死办法;死临侵(亦作“死淋侵。”死呆呆毫无生气的样子)(3) 不可调和的 。如:死对头;死敌;死雠仇(死对头)(4) 不能通过的 。如:把漏洞堵死;死胡同;死角;死路(5) 牢牢固定的;移动不了或极难移动的与顿丘 李奖一面,便定死交。——《北齐书·宋游道传》(6) 又如:死扣儿;窗子钉死了;死结;死心搭地(死心落地。不作他想,实心实意);死桩(死木头;木头疙瘩)(7) 表示爱怜的 。如:死丫头,你快过来(8) 无用的。詈词 。如:死狗;死公;死货(无用的人);死老头子副词(1) 甚;极这添添小哥哥,今年十三岁,天生的甚是聪明,父亲欢喜死他。—— 杨文奎《儿女团圆》(2) 又如:死急(极其急迫);死要面子;高兴死了;累得要死;累死了;死沉;高兴死了名词(1) 死刑君子以议狱缓死。——《易·中孚》(2) 尸体生拘白乞而问 白公之死焉。——《左传·哀公十六年》汉遣使三辈至 唐居,求 谷吉等死。——《汉书·陈汤传》安所求子死?——《汉书·尹赏传》(3) 主,主管一爱相若,其类在死也。——《墨子》 [查看更多]
S开头的拼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