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含汗的词语

  • 126、汗脚:出汗的脚;脏脚。
  • 127、汗迹:汗水的痕迹。
  • 128、汗汗:水广大无际貌。
  • 129、汗酒:烧酒的别称。因其是蒸馏酒,酿造时蒸气聚滴,如汗流出,故称。
  • 130、汗火:蒙汗药,迷药。
  • 131、汗液: 汗水。
  • 132、汗药:蒙汗药。吃了可以使人失去知觉的一种麻醉药。
  • 133、汗污: 1.混合着汗水的污垢。 2.被汗水弄脏;汗水弄脏。
  • 134、汗下:汗流而下。形容惭愧﹑恐惧或焦急。
  • 135、汗气:出汗时蒸发的热气。
  • 136、汗帨:古代妇女拭汗的佩巾。
  • 137、汗号:谓帝王发布的必行的号令。语出《汉书.刘向传》:"《易》曰:'涣汗其大号。'言号令如汗,汗出而不反者也。"颜师古注:"言王者涣然大发号令,如汗之出也。"
  • 138、汗袷: 方言。夹背心。
  • 139、汗浸浸:汗水浸湿貌。
  • 140、汗雨:汗流如雨。
  • 141、汗褟:亦作'汗塌'。方言。贴身穿的中式小褂。
  • 142、汗丝:极细微的汗。
  • 143、汗流接踵:汗出得多,流到脚跟。常形容极端恐惧或惭愧。
  • 144、汗流至踵:汗出得多,流到脚跟。常形容极端恐惧或惭愧。
  • 145、汗八里:元代的大都(今北京市)突厥语称之为"汗八里"。意为大汗之城﹑汗城。
  • 146、汗浃: 汗浃hàn jiā (1) 形容满身大汗。亦形容万分恐惧或惭愧 英 streaming with sweat
  • 147、汗法:中医驱逐风寒暑湿病邪于体外的治疗方法。为中医治疗疾病汗﹑吐﹑下三法之一。
  • 148、汗毛孔: 汗腺在皮肤表面的开口,汗从这里排泄。也叫毛孔。杜鹏程《保卫延安》第一章:“战士们全都抬起头,伸长耳朵,浑身的汗毛孔,都张开了。”
  • 149、汗流满面:形容极度紧张或非常劳累。
  • 150、汗流浃体:汗流全身。形容极度惊惧。
  • 拼音hàn,hán
  • 注音ㄏㄢˋ,ㄏㄢˊ
  • 笔划6
  • 繁体
  • 五笔IFH
  • 五行

基本释义

hàn名词(1) 可汗,古代鲜卑、柔然、突厥、回纥、蒙古等族对其统治者的称号汗,可汗。蕃王称。——《广韵》咸丰四年, 土谢图汗、 车臣汗两部汗、王、公、台吉等请捐助军需,温旨郤之。——《清史稿》(2) 另见hànhán名词(1) (形声。从水,干声。本义:汗腺的分泌物)(2) 由人或高等动物皮肤内腺体分泌的一种含盐的液体汗,身液也。——《说文》汗者,精气也。——《素问·评热病论》五藏化液心为汗。——《宣明五气篇》出令如出汗,汗出而不反也。——《汉书·刘向传》汗衣,近身受汗垢 之衣也。——《释名·释衣服》汗出浃背。——明· 袁宏道《满井游记》(3) 又如:汗巾(擦汗用的手巾);汗血(汗与血;流汗流血;汗出如血);汗汪汪(形容汗水多的样子);汗星(细小的汗珠);汗迹(汗水的痕迹)(4) 指青竹被火烤后像出汗一样冒出的水分。亦指以火烤干青竹之水分 。如:汗筒(古人用竹筒书写,竹筒在使用前,先在火上烤出汁,用以防蛀,称为汗筒,也称汗青);汗竹(借指史籍、书册);汗青头白(书成人老)(5) 旧时维吾尔族一些上层男子名字后面所加的称号 。亦作维吾尔族表示女性的称号,用在名字末尾动词(1) 出汗;使出汗汗牛塞屋。——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2) 又如:汗下(汗流下来);汗浸浸(微微出汗的样子);汗溶溶(汗津津);汗脱(出汗失水而虚脱)(3) 另见hán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