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含渡的词语

  • 76、强渡大渡河:强渡大渡河(Force dadu river)是指1935年5月中国工农红军在四川省越西县(今属四川省石棉县)安顺场渡过大渡河的战斗,也是长征途中的一次著名战斗。
  • 77、香象渡河: 喻大乘菩萨修证。 亦作:香象绝流
  • 78、五马渡江:指西晋末司马氏五王南渡长江,于建邺(今南京)建立东晋王朝事。
  • 79、踏芦渡江:《坚瓠广集.离地草》引唐冯贽《记事珠》:"兔床国有离地草,人以藉足,不步而行。达磨见梁武,去来自由,以有此草也。其叶如芦,故传踏芦渡江。"因用指佛法广大,本领非凡。
  • 80、三兽渡河: 佛教以兔、马、象三兽渡河入水之深浅,喻小、中、大三乘证道之高下。
  • 81、普渡众生:众生:指一切有生命的动物及人。佛教语。普遍引渡所有的人,使他们脱离苦海,登上彼岸。如:既然以苍生为念,那就应该普渡众生。
  • 82、泥马渡江: 相传靖康之变,康王(高宗·赵构)质于金,与金太子同射。
  • 83、南渡江:海南省最大河流。源出海南岛中部山区,在海口以东入琼州海峡。长 千米。流量丰富。上游建有松涛水库。
  • 84、黑猪渡河: 黑猪,指浓积云或积雨云。这种云如果很快地升至银河,是将下雨的征兆。
  • 85、河姆渡文化: 我国长江中下游新石器时代的早期文化。典型遗址为浙江省·余姚县·河姆渡遗址的三、四层。发现了“干栏”式建筑遗迹,梁柱间用榫卯接合,地板用企口板密拼,具有相当成熟的木构技术。生产工具有伐木用的石斧、石凿,农耕用的骨耜和狩猎用的骨镞等。陶器为黑陶,造型简单,主要是釜、钵、罐、盆、盘等五种,有类似鼎足的支座,但没有豆、鼎等器,陶器上广泛应用了绳纹和刻画动植物形象的花纹。同时发现了大量稻谷遗迹,说明农业已成为当时的主要经济部门。还饲养了狗、猪和水牛等家畜。据碳-14法测定,河姆渡三、四层的年代,约为公元前四千八百多年。
  • 86、过渡政府:现政府因故解散,而新政府还没有经选举及其他程序形成时,现政府中部分成员与社会部分成员临时管理国家,进行政权过渡。
  • 87、鬼宿渡河:指半夜间,午夜。河是井宿中的南北河星﹐在鬼宿旁边﹐要在半夜时分,方能看见鬼宿和井宿,故云。
  • 88、官渡柳:东汉末年,曹丕在官渡植柳,以为官渡之战的纪念。后多用为感怀的典故。
  • 89、公无渡河:乐府歌辞名。《乐府诗集》附于相和歌辞《箜篌引》下。四言四句﹐以歌辞首句"公无渡河"而名。
  • 90、干渡钱:宋代在黄河故道所收的过道税。
  • 91、大渡河:岷江支流。源于青海、四川两省边境果洛山,纵贯四川西部。
  • 92、渡水:穿越水域
  • 93、渡海:这首诗为惠洪获赦北归时所作。满肚子牢骚,出家当和尚,本为解脱尘世之烦恼,谁知道也受政治上牵连,被流放天涯海角,坠落瘴乡受三年苦,弄得个病瘦蓬头垢面的样子。
  • 94、渡过:由水面过到对岸,通过或由此到彼,过河的地方,指渡船。“度越”可通“渡越”,如“度越险阻”与“渡越险阻”通用,但作“超过”“胜过”用时,只能写“度越前人”,不能写成“渡越前人”。
  • 95、渡江:《渡江》是一首写游子思乡之愁的诗歌。 诗歌第一联就紧扣诗题“渡江”,说明作者创作此诗的灵感产生于扬子江。
  • 96、渡江战役:渡江战役是指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三野战军和第四野战军一部,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规模巨大的强渡江河战役。
  • 97、渡人渡己:自渡渡他,利人利己。
  • 98、渡头: 渡头dùtóu (1) 同“ 1渡口” 英 ferry
  • 99、渡河香象:大象过河,脚踏河底;形容评论文字精辟透彻。
  • 100、渡子:摆渡的船夫。
  • 拼音
  • 注音ㄉㄨˋ
  • 笔划12
  • 繁体
  • 五笔IYAC
  • 五行

基本释义

动词(1) (形声。从水,度声。本义:渡过,过水)(2) 同本义渡,济也。——《说文》。朱骏声曰:“子史皆以度为之。”度江河,亡维楫。——《汉书·贾谊传》。按,后世分用,渡河不写作“度。”然后渡扬子江。—— 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3) 又如:渡仔(渡子。摆渡的人);渡杯(比喻高僧的行踪);渡客(乘船,渡江河的人);夜渡沅江(4) 通过,由此地、此时移到彼地彼时茅飞渡江洒江郊。——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5) 又如:渡径(从小路走来)(6) 引导 。如:渡引(引导人离俗出家);渡愚蒙(使脱离愚昧)名词(1) 摆渡处(常用于地名)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唐· 韦应物《滁州西涧》(2) 渡船火照放下被卷,也蹲下来,等候搭渡。—— 陈残云《香飘四季》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