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含灸的词语

  • 1、头痛灸头,脚痛灸脚: 词语解释头痛灸头,脚痛灸脚[ tóu tòng jiǔ tóu,jiǎo tòng jiǔ jiǎo ]⒈  谓针对疼痛的部位治疗,不追究病根。比喻只解决具体问题,不深究产生问题的根源。亦作:头痛治头,足痛治足。引证解释⒈  谓针对疼痛的部位治疗,不追究病根。比喻只解决具体问题,不深究产生问题的根源。引《朱子语类》卷一一四:“今学者亦多来求病根。某向他説:头痛灸头,脚痛灸脚。病在这上,只治这上便了,更别讨甚病根也。”亦作“头痛治头,足痛治足”。 明 张居正 《与张心斋计不许东虏款贡书》:“语曰:‘头痛治头,足痛治足。’今虏祸方中於 辽,辽 以一镇当全虏之势,病在足之时矣。不急治之,且将为一身忧。”国语辞典头痛灸头,脚痛灸脚[ tóu tòng jiǔ tóu jiǎo tòng jiǔ jiǎo ]⒈  只医治疼痛的部位,不追究病源。比喻只顾眼前,对问题不作通盘考量,不从根本上解决。也作「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引《朱子语类·卷一一四·训门人二》:「今学者亦多来求病根,某向他说,头痛灸头,脚痛灸脚。病在这上,只治这上便了,更别讨甚病根也!」
  • 2、灸法: 词语解释⒈  见“针灸”。国语辞典灸法[ jiǔ fǎ ]⒈  一种中医的治病方法。点燃由艾叶等药物制成的艾炷或艾卷,利用灼热的方式,刺激人体上一定的体表部位,以达到治疗目的。英语moxibustion (TCM)​德语Moxa, Moxibustion (eine alternativmedizinische Behandlungsform der traditionellen chinesischen Medizin)​ (S, Med)​
  • 3、水灸:用刺激性药物涂擦体表来治病的中医方法。
  • 4、骑竹马灸:灸法之一。
  • 5、桑枝灸: 灸法的一种。
  • 6、针灸: 针灸,针灸疗法zhēnjiū,zhēnjiū liáofǎ (1) 以针刺艾灸防治疾病的方法。针法是用金属制成的针,刺入人体一定的穴位,运用手法,以调整营卫气血;灸法是用艾绒搓成艾条或艾炷,点燃以温灼穴位的皮肤表面,达到温通经脉、调和气血的目的 英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 7、注灸:谓艾炷。注,通"炷"。
  • 8、針灸: 针灸,针灸疗法zhēnjiū,zhēnjiū liáofǎ (1) 以针刺艾灸防治疾病的方法。针法是用金属制成的针,刺入人体一定的穴位,运用手法,以调整营卫气血;灸法是用艾绒搓成艾条或艾炷,点燃以温灼穴位的皮肤表面,达到温通经脉、调和气血的目的 英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 9、无病自灸: 无病自灸wúbìng-zìjiū (1) 没有病而自行针灸。比喻无缘无故自讨苦吃 英 bring trouble to oneself by making uncalled-for moves
  • 10、天灸:旧俗以朱水点额或身以去病灾﹐谓天灸。中药名。石龙芮的一种。
  • 11、内灸:一种中医疗法。指吞食大蒜治病。
  • 12、关灸: 1.针灸。
  • 13、艾灸: 1.中医针灸疗法之一。用艾炷熏炙穴位以治病。
  • 14、传尸灸穴: 经外奇穴名。
  • 15、脍灸人口: 意指生鱼片和烤肉人人都爱吃。比喻好的诗文或事物被众人所称赞。
  • 16、艾条灸法: 用纸包裹艾绒卷成圆柱形艾条,在穴位或患处施灸的一种治疗方法。
  • 17、针灸疗法:以针刺艾灸防治疾病的方法。针法是用金属制成的针,刺入人体一定的穴位,运用手法,以调整营卫气血:灸法是用艾绒搓成艾条或艾炷,点燃以温灼穴位的皮肤表面,达到温通经脉、调和气血的目的。
  • 18、法灸神针:神奇的针灸技术。
  • 19、灸感:是在做艾灸时感知的一种气的变化。
  • 20、灸热:像火烤一样的热,形容极热。
  • 21、灸手可热: 炙手可热,手摸上去感到热得烫人。比喻权势大,气焰盛,使人不敢接近。
  • 22、灸足:以艾炷灼脚。
  • 23、灸客: 1.接受灸疗的病人。
  • 24、灸艾分痛:灸艾分痛喻兄弟友爱。
  • 25、灸晒: 灸晒jiǔshài (1) 用热烤干或烤硬 例 太阳灸晒的泥地 英 bake
  • 拼音jiǔ
  • 注音ㄐㄧㄡˇ
  • 笔划7
  • 繁体
  • 五笔QYOU
  • 五行

基本释义

动词(1) (形声。从火,久声。本义:用艾火烧灼。中医的一种疗法)(2) 同本义灸,灼也。——《说文》所谓不病而灸,无忧而自默。——向秀《难养生论》(3) 又如:灸刺(艾灸和针刺);灸客(接受灸疗的病人);灸眉(用艾炷烧灼眉头以治狂疾);灸师(以灸术治病的医师)(4) 烧灼 。如:灸灼(烧灼);灸发(烧灼头发)(5) 拄,支撑灸诸墙,以眡其桡之均也。——《周礼》(6) 堵塞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