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含祠的词语
- 101、沈祠: 古时祭水神之礼仪。因祭时须沉牲畜、珪璧等,故名。
- 102、佛祠:犹佛堂。奉祀佛像的处所。
- 103、佛狸祠: 古祠名。遗址在今江苏六合县东南的瓜步山上。北魏太武帝(字佛狸)于宋元嘉二十七年击败王玄谟的军队以后,在山上建立行宫。即后来的"佛狸祠"。见《魏书.世祖记下》﹑宋陆游《入蜀记》卷二。
- 104、罢祠: 1.谓免去祠禄官之职。
- 105、武氏祠画像:武氏祠画像 解释: 东汉画像石。
- 106、武梁祠画像: 东汉石刻画像。在今山东·嘉祥县·武翟山(旧称紫云山)下,是东汉末年嘉祥·武氏家族墓葬的双阙和四个石祠堂的装饰画。其中以武梁的祠堂为最早,故名。现存画像石四十三块,画像石多用减地阳刻法,雕刻精细,造型生动。画像内容丰富,取材广泛,包括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孝义故事、列女故事、神话传说和各种车马出行、宴筵乐舞、庖厨、水陆攻战、祥瑞灾异等,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东汉时期的社会状况、风土人情、典章制度、宗教信仰,不仅是精美的古代石刻艺术品,也是研究东汉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
- 107、侍祠官: 奉祠之官。
- 108、祠竈:祀灶。
- 109、祠庙: 祠庙címiào (1) 祠堂 英 ancestral hall
- 110、祠堂柏森: “成都十景”之一,形容的是武侯祠的文化景观。入选理由:明明是汉昭烈庙,百姓偏要称它为武侯祠。一个君臣合祀的地方,违礼违规违制,但,不违民心。
- 111、祠主:犹庙祝。
- 112、祠赛:祭祀以报神恩。
- 113、祠兵:古代兵将出战,陈于近郊,杀牲飨士卒,谓之"祠兵"。《公羊传.庄公八年》:"甲午祠兵。祠兵者何?出曰祠兵,入曰振旅。其礼一也,皆习战也。"何休注:"礼,兵不徒使,故将出兵必祠于近郊,陈兵习战,杀牲飨士卒。"王闿运《丁文诚诔》:"曾选士于衡湘,截粤饷以祠兵。"一说,祠兵即治兵。
- 114、祠厘: 1.祭神求福。
- 115、祠寺: 1.祠堂,寺庙。
- 116、祠室: 1.即祠堂。
- 117、祠容: 1.祭祀的仪容。
- 118、祠正:主管宗祠祭事者。
- 119、祠灶:祀灶。
- 120、祠祝: 1.犹庙祝。
- 121、祠器:祭器。
- 122、祠位: 1.即神位。
- 123、祠具:祭祀时所用的器具。或称祠器。
- 124、祠祷:祭神乞福。
- 125、祠宫:指祠堂,神庙。
- 拼音cí
- 注音ㄘˊ
- 笔划9
- 繁体祠
- 五笔PYNK
- 五行金
基本释义
名词(1) (形声。从示,司声。本义:春祭)(2) 同本义春祭曰祠,品物少,多文辞也。——《说文》仲春之月祠不用牺牲,用圭璧及皮币。——《礼记·月令》(3) 供奉鬼神、祖先或先贤的庙堂祠,神祠也。——《汉书·陈胜传》注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史记·陈涉世家》(4) 又如:宗祠(祠堂);祠灶(宗祠;祠堂);祠馆(犹祠堂)(5) 祠禄的省称 。如:祠禄(官名。宋制,大臣罢职,令管理道教宫观,以示优礼,无职事,但借名食俸,谓之“祠禄”);祠禀(即祠禄)动词(1) 引申为祭祀此秦王之所以庙祠而求也。——《韩非子·十过》(2) 又如:祠求(祭神祈求);祠事(祭礼,祭祀之事);祠官(掌管祭祀之官) [查看更多]
C开头的拼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