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含耳的词语
- 26、亲耳:用自己耳朵听见。
- 27、眼花耳鸣: 眼睛花了,看东西模糊不清,耳朵鸣了,预示着人已经衰老。
- 28、绿耳: 1.亦作"緑駬"。 2.古骏马名。传说为周穆王八骏之一。
- 29、千里耳: 千里之外消息都能知道。
- 30、声声入耳: 无论是周围环境的声音还是读书的声音都很好听。表示学生要好好读书。
- 31、在耳历历:形容往日听到的声音清清楚楚在耳边回响。
- 32、隔舍须有耳,窗外岂无人: 隔舍须有耳,窗外岂无人是古代诗词,指秘密的言谈也可能泄漏。
- 33、隔墙须有耳,窗外岂无人:须:应当。指秘密的言谈也可能泄漏。
- 34、公耳忘私,国耳忘家:为了公事而忘记私事,为了国事而忘记家事。形容一心为公为国。
- 35、无耳: 1.没有听觉器官。 2.古代传说的一种野兽。即混沌。
- 36、外耳: 外耳wài’ěr (1) 典型的哺乳动物耳朵的外部,包括耳廓和外耳道,有收集声波作用 英 outer ear (2) 位于耳鼓室外部的部分 英 external ear
- 37、中耳: 中耳zhōng ěr (1) 高等脊椎动物的耳的中间部分。内含由三块听小骨形成的骨链,自鼓膜联至前庭窗,并将振动传递至内耳 英 auria media;middle ear
- 38、危言逆耳: 正直的规劝听起来不顺耳。
- 39、执牛耳: 执牛耳zhí niú ěr (1) 古代歃血为盟,盟主亲手割牛耳取血,所以用“执牛耳”指盟主 英 be the acknowledged leader (2) 泛指居领导地位 英 occupy a leading position
- 40、眼观四处,耳听八方: 词语解释眼观四处,耳听八方[ yǎn guān sì chù,ěr tīng bā fāng ]⒈ 形容熟悉周围环境,反应灵敏。引证解释⒈ 形容熟悉周围环境,反应灵敏。引《封神演义》第五三回:“为将之道,身临战场,务要眼观四处,耳听八方。”洪深 《电影戏剧表演术》第六章:“演员要想把剧中人丰富化,先得把他自己的生活丰富化;他得有灵敏的感觉,眼观四处,耳听八方。”亦作“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儿女英雄传》第六回:“强盗的本领,讲得是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老舍 《赵子曰》第四:“生在这个新社会里,要是没有一种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到处显出精明强干的能力,任凭你有天好的本事,满肚子的学问,至好落个‘老好’,或毫不客气叫你‘傻蛋’。”国语辞典眼观四处,耳听八方[ yǎn guān sì chù ěr tīng bā fāng ]⒈ (谚语)比喻机智灵活,遇事能观察周详。也作「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引《封神演义·第五三回》:「为将之道,身临战场,务要眼观四处,耳听八方。」
- 41、眼观四路,耳听八方: 词语解释⒈ 形容人机智灵活,遇事能多方观察分析。
- 42、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词语解释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yǎn guān liù lù,ěr tīng bā fāng ]⒈ 亦作“眼观四处,耳听八方”。引证解释⒈ 见“眼观四处,耳听八方”。国语辞典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yǎn guān liù lù ěr tīng bā fāng ]⒈ (谚语)比喻机智灵活,遇事能观察周详。也作「眼观四处,耳听八方」。引《镜花缘·第一六回》:「就如『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无非小心谨慎之意。」《儿女英雄传·第六回》:「强盗的本领,讲得是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 43、眼见为实,耳听为虚: 词语解释眼见为实,耳听为虚[ yǎn jiàn wéi shí,ěr tīng wéi xū ]⒈ 谓亲眼看见的比听说的要真实可靠。引证解释⒈ 谓亲眼看见的比听说的要真实可靠。引周立波 《山乡巨变》上五:“眼见为实,耳听为虚,听人说的靠不住。”刘真 《春大姐》:“玉春娘 嘴里虽没有说出,心里可老是相信着那句老话:眼见为实,耳听为虚。”
- 44、养耳:调养听觉,满足耳朵对美好声音的需要。
- 45、眼花耳热:眼睛昏花,耳朵燥热。多形容酒酣兴高的神态。
- 46、以耳为目:把听到的当作亲眼目睹的。指对传闻的事情不加分析就信以为真。
- 47、银耳: 银耳yín’ěr (1) 银耳属的一种真菌(Tremella fuciformis),子实体形状类似菊花或鸡冠,富含胶质,白色半透明,干燥后呈白色或米黄色。俗称“白木耳” 英 white fungus;silver mushroom
- 48、引耳:竖着耳朵。形容心神专注地听。
- 49、余耳:秦末陈馀﹑张耳的并称。陈馀﹑张耳,原为刎颈之交,居约时,相然信死,及据国争权,卒相灭亡,交友不终。后因以为势利之友的典故。
- 50、云耳: 云耳yún ěr (1) 语气助词,表限制,如此罢了,如此而已 例 为诗云耳。——《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例 何以师云耳哉。——唐·柳宗元《柳河东集》 例 报信迟早云耳。——清·袁枚《祭妹文》 例 姑侍异日观云耳。——清·袁枚《黄生借书说》 英 that is what it all adds up to
- 拼音ěr
- 注音ㄦˇ
- 笔划6
- 繁体耳
- 五笔BGHG
- 五行火
基本释义
名词(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耳朵形。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耳朵)(2) 同本义耳,主听也。——《说文》耳者,肾之候。——《白虎通·情性》耳者,心之候。——《春秋·元命苞》耳目者,心思之助也。——《鬼谷子·权篇》坎为耳。——《易·说卦》忠言逆耳利于行。——明· 刘基《苦斋记》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宋· 苏轼《石钟山记》(3) 又如:耳目官(指耳、目两种器官);耳斡儿(亦作“耳挖子”。掏耳垢的小勺,另一头有尖头);耳朵垂子(借指耳窝);耳根厢(耳边);耳顺(六十岁)(4) 听觉,听力 。如:耳识,耳性(记性);耳重(重听。耳朵听觉不灵敏);(5) 耳状的东西 。如:索耳;吊耳;木耳;银耳;虎耳草;耳杯(两侧有便于拿取的耳提的杯子)(6) 谷物在雨淋后所生的芽禾头生耳黍穗黑,农夫田父无消息。——杜甫《秋雨叹三首》(7) 位置在两旁的如:耳门;耳房动词(1) 听到,听说 。如:耳食之学(传闻中得到的浮浅知识);耳顽(听不进去);耳生(听来生疏);耳决(犹耳闻)(2) 附耳而语 。如:耳言(犹耳语);耳报(暗中报告,私下传言);耳提面命(当面讲,甚至揪着耳朵讲。比喻教导得殷勤恳切)(3) 通“佴”。退后,居次人自为种而天下耳。——《庄子·天运》(1) 表示限制,相当于“而已”、“罢了”技止此耳。——唐· 柳宗元《三戒》止增笑耳——《聊斋志异·狼三则》子曰∶“二三子! 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论语·阳货》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三十里耳。——《史记》(2) 表示肯定或语句的停顿与结束,如同“矣”,相当于“了”、“啊”、“也”田横,齐之壮士耳。——《资治通鉴》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史记》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而”故化成俗定,则为人臣者,主耳忘身,国而忘家,公耳忘私。——贾谊《治安策》 [查看更多]
E开头的拼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