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含耳的词语
- 326、脸红耳热: 见“脸红耳赤 ”。
- 327、犂耳:即犁镜。
- 328、李耳:虎的别称。
- 329、沥耳: 1.犹洗耳。
- 330、俚耳: 1.俗人之耳。指没有欣赏音乐能力的人。
- 331、剺耳:割耳流血。表示心诚。
- 332、历历在耳:形容听到的某种声音清清楚楚地盘旋在耳边。
- 333、震耳发聩:聩:天生耳聋,引申为不明事理。声音很大,使耳聋的人也听得见。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使他们清醒过来。
- 334、苦口逆耳:苦口:药吃起来特别苦。逆耳:听起来使人感到不舒服。形容真诚的规劝。
- 335、开耳:犹悦耳。
- 336、黄耳菌: 黄色的菌子。菌蕈形似人之耳朵,故称黄耳菌。
- 337、爵耳: 1.即卷耳。
- 338、抉耳:挖清耳朵。谓希望听得清楚。
- 339、挠腮撧耳:抓搔腮颊﹐揪扯耳朵。形容慌乱焦急。
- 340、撧耳揉腮:抓搔腮颊﹐揪扯耳朵。形容慌乱焦急。
- 341、撧耳顿足:用手抓耳﹐以脚顿地。形容束手无策。
- 342、撧耳挠腮:抓搔腮颊﹐揪扯耳朵。形容慌乱焦急。
- 343、卷耳: 又称“苓耳”。石竹科。多年生草本,有茸毛。叶对生。春季开白花。分布于中国北方及长江流域各地。全草入药,能清热解毒。
- 344、菤耳: 1.植物名。即卷耳。见《尔雅.释草》。参见"卷耳"。
- 345、鐻耳: 1.穿耳而带金银耳环。
- 346、具耳:鉴别韵律的听力。
- 347、纠耳: 1.亦作"糺耳"。 2.饼类食物。
- 348、啾耳:谓在耳际鸣响。
- 349、静耳: 1.使耳根清静。
- 350、浄耳:掏耳朵以清除耳垢。
- 拼音ěr
- 注音ㄦˇ
- 笔划6
- 繁体耳
- 五笔BGHG
- 五行火
基本释义
名词(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耳朵形。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耳朵)(2) 同本义耳,主听也。——《说文》耳者,肾之候。——《白虎通·情性》耳者,心之候。——《春秋·元命苞》耳目者,心思之助也。——《鬼谷子·权篇》坎为耳。——《易·说卦》忠言逆耳利于行。——明· 刘基《苦斋记》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宋· 苏轼《石钟山记》(3) 又如:耳目官(指耳、目两种器官);耳斡儿(亦作“耳挖子”。掏耳垢的小勺,另一头有尖头);耳朵垂子(借指耳窝);耳根厢(耳边);耳顺(六十岁)(4) 听觉,听力 。如:耳识,耳性(记性);耳重(重听。耳朵听觉不灵敏);(5) 耳状的东西 。如:索耳;吊耳;木耳;银耳;虎耳草;耳杯(两侧有便于拿取的耳提的杯子)(6) 谷物在雨淋后所生的芽禾头生耳黍穗黑,农夫田父无消息。——杜甫《秋雨叹三首》(7) 位置在两旁的如:耳门;耳房动词(1) 听到,听说 。如:耳食之学(传闻中得到的浮浅知识);耳顽(听不进去);耳生(听来生疏);耳决(犹耳闻)(2) 附耳而语 。如:耳言(犹耳语);耳报(暗中报告,私下传言);耳提面命(当面讲,甚至揪着耳朵讲。比喻教导得殷勤恳切)(3) 通“佴”。退后,居次人自为种而天下耳。——《庄子·天运》(1) 表示限制,相当于“而已”、“罢了”技止此耳。——唐· 柳宗元《三戒》止增笑耳——《聊斋志异·狼三则》子曰∶“二三子! 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论语·阳货》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三十里耳。——《史记》(2) 表示肯定或语句的停顿与结束,如同“矣”,相当于“了”、“啊”、“也”田横,齐之壮士耳。——《资治通鉴》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史记》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而”故化成俗定,则为人臣者,主耳忘身,国而忘家,公耳忘私。——贾谊《治安策》 [查看更多]
E开头的拼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