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含耳的词语

  • 101、耳食目论:轻信他人的话,缺乏确凿根据。
  • 102、耳食不化:指没有经过思考,轻信听来的话
  • 103、耳边之风:耳旁之风,一吹而过。比喻不重视,听了不放在心上的话
  • 104、耳报神: 耳报神ěrbàoshén (1) 〈方〉暗中通风报信的人 例 遍地都是他的耳报神,他岂有不知之理。——《儿女英雄传》 英 spy
  • 105、恶言不入于耳:恶言不入于耳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è yán bù rù yú ěr,意思是形容对于坏话、诽谤的话根本不予理睬。
  • 106、耳记: 耳记ěrjì (1) 在耳上作的,尤其在家畜的耳上作的辨认记号(如剪出的或划割的) 英 earmark
  • 107、耳红面赤: 耳红面赤ěrhóng-miànchì (1) 赤:红。形容羞愧,也形容着急发怒的样子 例 忽见禁子走来,轻轻的向倪完耳边说了几句。倪完吃了一惊,不觉耳红面赤。——《说岳全传》 英 be red in the face
  • 108、耳号: 耳号ěrhào (1) 在动物耳尖上切掉一个小三角而作成的耳记 英 swallow fork
  • 109、耳目非是:耳目非是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ěr mù fēi shì,意思是指声色不同于平常。
  • 110、出人口,入人耳: 词语解释⒈  原指两人私下谈话,第三者不会知道。后多指话一说出口,就会为人们传开。
  • 111、入耳: 入耳rù ěr (1) 悦耳;中听 例 不堪入耳 英 pleasant to the ear
  • 112、木耳: 木耳mù’ěr (1) 即“黑木耳”。一种广泛分布的生长在朽木上、食用真菌( Auricularia auricula ) 英 Jew's ear (2) 中国烹调中用的几种真菌的任一种 英 treeear
  • 113、耳环: 耳环ěrhuán (1) 用金属或玉石制成的戴在耳垂上的装饰品 英 earring
  • 114、耳光: 耳光ěrguāng (1) 用手打在耳朵附近的部位叫打耳光 例 一记耳光 英 a box on the ear;a slapon the face
  • 115、耳机: 耳机ěrjī (1) 任一种能将电能转换为声波并可戴在耳上或插入听道口的器件 英 earphone
  • 116、耳语: 耳语ěryǔ (1) 凑近耳朵小声说话 例 低头共耳语。——《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英 whisper
  • 117、耳子: 耳子ěrzi (1) 金属板在冲压成形时因疏忽而形成的突起的端部缺陷 英 ear (2) 物件两边似耳朵样供人提的突出部分 英 ear-like thing
  • 118、闟耳: 1.传说中的古国名。
  • 119、緑耳: 1.亦作"緑駬"。 2.古骏马名。传说为周穆王八骏之一。
  • 120、緑耳公:马的别称。
  • 121、顺耳: 顺耳shùn ěr (1) 话 符合心意,听着舒服 例 对群众意见,顺耳的要听,不顺耳也要听 英 pleasing to the ear
  • 122、顺风耳: 顺风耳shùnfēng ěr (1) 中国旧小说中指能听到很远声音的人 英 a person in traditional Chinese novels who can hear voices a long way off (2) 比喻消息灵通的人 英 a well-informed person
  • 123、得墨忒耳:希腊神话中的谷物女神。
  • 124、耳不旁听:两耳不往旁边听。形容专心致志的神态
  • 125、塞耳: 1.堵住耳朵。谓有意不听。
  • 拼音ěr
  • 注音ㄦˇ
  • 笔划6
  • 繁体
  • 五笔BGHG
  • 五行

基本释义

名词(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耳朵形。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耳朵)(2) 同本义耳,主听也。——《说文》耳者,肾之候。——《白虎通·情性》耳者,心之候。——《春秋·元命苞》耳目者,心思之助也。——《鬼谷子·权篇》坎为耳。——《易·说卦》忠言逆耳利于行。——明· 刘基《苦斋记》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宋· 苏轼《石钟山记》(3) 又如:耳目官(指耳、目两种器官);耳斡儿(亦作“耳挖子”。掏耳垢的小勺,另一头有尖头);耳朵垂子(借指耳窝);耳根厢(耳边);耳顺(六十岁)(4) 听觉,听力 。如:耳识,耳性(记性);耳重(重听。耳朵听觉不灵敏);(5) 耳状的东西 。如:索耳;吊耳;木耳;银耳;虎耳草;耳杯(两侧有便于拿取的耳提的杯子)(6) 谷物在雨淋后所生的芽禾头生耳黍穗黑,农夫田父无消息。——杜甫《秋雨叹三首》(7) 位置在两旁的如:耳门;耳房动词(1) 听到,听说 。如:耳食之学(传闻中得到的浮浅知识);耳顽(听不进去);耳生(听来生疏);耳决(犹耳闻)(2) 附耳而语 。如:耳言(犹耳语);耳报(暗中报告,私下传言);耳提面命(当面讲,甚至揪着耳朵讲。比喻教导得殷勤恳切)(3) 通“佴”。退后,居次人自为种而天下耳。——《庄子·天运》(1) 表示限制,相当于“而已”、“罢了”技止此耳。——唐· 柳宗元《三戒》止增笑耳——《聊斋志异·狼三则》子曰∶“二三子! 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论语·阳货》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三十里耳。——《史记》(2) 表示肯定或语句的停顿与结束,如同“矣”,相当于“了”、“啊”、“也”田横,齐之壮士耳。——《资治通鉴》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史记》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而”故化成俗定,则为人臣者,主耳忘身,国而忘家,公耳忘私。——贾谊《治安策》 [查看更多]

E开头的拼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