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含耻的词语
- 1、忍耻: 词语解释忍耻[ rěn chǐ ]⒈ 忍受住耻辱。例忍耻破敌阵。英endure humiliation;引证解释⒈ 忍受耻辱。引《左传·哀公二十七年》:“以能忍耻,庶无害 赵 宗乎?”唐 杜牧 《题乌江亭》诗:“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 2、不知人间有羞耻事: 词语解释不知人间有羞耻事[ bù zhī rén jiān yǒu xiū chǐ shì ]⒈ 不知道世界上有什么羞耻的事情。常用以斥责无耻之徒。引证解释⒈ 不知道世界上有什么羞耻的事情。常用以斥责无耻之徒。引宋 欧阳修 《与高司谏书》:“足下犹能以面目见士大夫,出入朝中称諫官,是足下不復知人间有羞耻事尔。”国语辞典不知人间有羞耻事[ bù zhī rén jiān yǒu xiū chǐ shì ]⒈ (谚语)形容人不知廉耻已达极点。引宋·欧阳修〈与高司谏书〉:「昨日安道贬官,师鲁待罪,足下犹能以面目见士大夫,出入朝中,称谏官。是足下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尔。」成语解释不知人间有羞耻事
- 3、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词语解释⒈ 不认为是耻辱,反而以为是光荣的。成语解释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 4、不识人间有羞耻事: 词语解释⒈ 不知道人世间还有羞耻之事。形容恬不知耻。成语解释不识人间有羞耻事
- 5、缊袍不耻:缊袍:以乱麻、乱棉絮成的袍子,指古代贫者之衣;耻:丢脸。虽然穿得很破,而不认为丢脸。形容人穷志不穷。
- 6、五九国耻:1915年5月9日,中华民国第一任大总统袁世凯经过与日本达105天的谈判和周旋之后,被迫接受日本《二十一条》中的十二条内容之事件。
- 7、含羞忍耻:含羞忍耻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是hán xiū rěn chǐ。
- 8、厚脸无耻:犹言特别无耻,格外无耻。
- 9、毁廉蔑耻:蔑:无。不顾廉耻
- 10、一雪前耻:意义为洗掉耻辱。
- 11、滥竽自耻:没有真才实学却占了一席之位,自己感到有愧。
- 12、三患五耻:“三患五耻”是儒家关于“君子”的道德标准和价值取向,这些价值取向对我们今天的修身和实践都是具有参照价值的。
- 13、不知恬耻:做了坏事满不在乎,一点儿也不感到羞耻。
- 14、报怨雪耻:报:报复。雪:洗刷掉。报怨恨,雪耻辱。
- 15、下流无耻:恶:讨厌,憎恨;下流:即下游,引伸为卑下的地位。憎恨处于下游。原指君子不愿居于卑下的地位。现也指不甘居下游。
- 16、西缶雪耻: 比喻折服强敌,为国雪耻。
- 17、无耻: 无耻wúchǐ (1) 不知耻辱;不要脸 例 无耻的东西 英 cheekiness;brazen;impudent;shameless
- 18、幡然知耻:幡然知耻,汉语成语,拼音是fān rán zhī chǐ,意思是指思想转变很快,迅速地感到羞耻。
- 19、不訾诟耻: 《越人歌》 不訾诟耻,拼音bù zī gòu chǐ,是指不因我的身份而嫌弃我,责骂我。
- 20、不知廉耻: 指人脸皮厚,厚颜无耻、不知羞耻。
- 21、滞耻:谓久未洗雪的耻辱。
- 22、知耻:谓有羞恶之心。
- 23、振耻:除去耻辱。
- 24、怨耻:仇恨与耻辱。
- 25、有耻: 有知耻之心。
- 拼音chǐ
- 注音ㄔˇ
- 笔划10
- 繁体耻
- 五笔BHG
- 五行火
基本释义
名词(1) (形声。从心,耳声。本义:耻辱,可耻的事情)(2) 同本义(因声誉受损害而至的内心羞愧)耻,辱也。——《说文》君不使无耻。——《谷梁传·襄公二十九年》行己有耻。——《论语》越王苦 会稽之耻。——《吕氏春秋·顺民》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国语·越语上》后世且行之而不知以为耻者多矣。——宋· 刘开《问说》(3) 又如:无耻(不顾(知)羞耻);羞耻(不光彩;不体面);耻心(知耻之心)(4) 羞愧坐縻廪粟而不知耻。——刘基《卖柑者言》(5) 又如:耻愧(羞愧);耻惧(羞愧恐惧)动词(1) 羞辱;侮辱不醉反耻。——《诗·小雅·宾之初筵》左丘明耻之, 丘亦耻之。——《论语·公冶长》(2) 又如:耻怍(犹羞辱) [查看更多]
C开头的拼音